万水千山

Across Mountains and Seas

国际格局决定贸易格局

Humoon / 2020-04-15


贸易成本有很多种,关税只是其中之一。假设 WTO 谈判协商的贸易成本平均为 5%,形形色色的高水平自贸区是为了在这个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得益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以及规模经济,自贸区内部国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外部国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在国际战略竞争层面,自贸区是扩大了地理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区域化是对全球化的反动。

近年来自贸区的大发展,背后有很强的国际政治推动力。例如,假如 TPP 谈成了,中国的平均成本上升,从供给侧就削弱了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削弱中国,是美国牵头组织 TPP 的动力1

由于大国竞争关系,大国可能都希望:与没有威胁的国家建立自贸区,并将战略竞争者排除在外。如果只有两个大国,系统的解很简单,就是每个国家都竭力建立一套排他的自贸体系,并且都尽量增加本国贸易圈的国家数量。美苏争霸时期,就是这样的。美国搞 WTO,苏联搞经互会。当前之所以有这么复杂的自贸体系,是因为多极格局,多头竞争,没有那么明显的一对一决斗。日欧建立自贸区,尽量削弱一下中美;欧盟本身是个关税同盟,尽量削弱一下美中日;RCEP 自贸区,削弱一下美欧;等等等等。大国都抢着加入更多自贸区,力争让自己成为损失最小的那一个。

总得来说,如果天下有一个霸主,可以利用其权威强推国际规范,那么一个 WTO 多边协议就够了;两极格局,各拉一帮小弟,两个相互脱钩的经贸体系,也简单;就怕目前这种混乱的多极格局,各大国一边评估加入自贸区对经济绝对量的损益,一边计算几大国之间的相对得失,实在太复杂了。

19 世纪德意志关税同盟,奥地利因为自己工业落后怕被北德打垮,拒绝加入。这就像 2019 年底印度在最后关头退出了 RCEP 一样。那为什么普鲁士就比奥地利的工业发达呢?这就像问为什么中日韩就比印度的工业发达呢?原因当然在于国内: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国内改革做的更好,义务教育和官僚体系的质量更好,这才在 19 世纪的工业发展中取得了更好的绩效,而后借助关税同盟把优势滚起了雪球。大国只有把内功练好,遇到机会才能抓住。

这次新冠疫情过后,大国还得考虑优先与地理临近的友好国家建立自贸区,否则供应链跨越半个地球,遇到大灾大难分分钟断掉停产。因此,新冠很可能会使全球产业链长度收缩,在几个大区(北美、欧洲、东亚)分别建立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而这正是班农等人心心念念的中美“脱钩”呀!


  1. 但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美国也要付出代价,如对越南等国单方面的零关税,这会进一步加剧美国的产业衰败。特朗普政府之所以要退出 TPP,是因为反建制主义追求国家利益的路线与建制派不同。建制派更多地代表金融资本集团,相对而言不怎么在乎产业是否留在美国,可以牺牲产业追求战略利益;而反建制派更多地代表产业资本和美国劳动者,认为产业兴旺是“美国再次伟大”的必要前提,牺牲产业去追求国家利益不啻缘木求鱼。故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同德国、日本、中国这几大制造业强国同时打贸易战,都是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这不是竞选口号,而是全美上下反建制派的真诚愿望。持自由主义观点的人通过计算美国消费者的损失嘲笑特朗普因小失大,殊不知反建制派视产业和就业为最大的战略利益,真有为了振兴产业不惜牺牲民众生活质量的决心。特朗普政府与各国的贸易战,明面上是和外国政府斗,暗地里也在和建制派斗(通过官场上典型的政治斗争和各自动员民意的舆论斗争)。2020 年的新冠疫情更是一个强有力的砝码,使美国上下普遍意识到产业独立的重要性,会在政治上大大加强反建制派的群众基础,促使美国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