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

Across Mountains and Seas

拜登胜选,我们对未来的局势预期是不是太乐观了?

Humoon / 2020-11-11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对于未来国际局势和 2035 年远景目标有这么几句话: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受到新提法的鼓舞,如“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预期时间从 2050 年提前到了 2035 年,网上呈现一片乐观的情绪,都认为 2020 年的新冠疫情彻底剥下了某些外国的遮羞布:发达国家如美欧日,我们看清楚了它们的颟顸傲慢;在过去几年中颇为抢眼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则暴露了其治理能力和国民素质的低下。

不仅如此,本年度某些国家对我国的“羡慕嫉妒恨”也被成功化解:发达国家集体向中国讨要赔偿的动员成为一场闹剧;而随着冬天第二波疫情的到来和欧美大批工厂停工,中国出口从三季度开始满血复活,创下了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新的增速纪录。就像 2008-2009 年一样,“风景这边独好”再一次成为诗意的现实。

2020 年中外的对比实在过于鲜明,令人们的心态产生了近乎 180 度的逆转。年初大家还在悲叹 SARS 再临,国运遭遇巨大挑战;年末就纷纷庆祝国运昌隆,要乘胜追击,简直要一举实现伟大奋斗目标了。

新的全会公报对未来发展环境作出的判断,总体上当然还是面面俱到的,不会过于偏颇,对各种可能都留下了余地。但有所侧重的一些判断,仍然能看出某种乐观态度:“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似乎中国仍然能在国际格局中找到缝隙、纵横捭阖,团结国际社会的大多数、抵抗破坏团结的一小撮,延续 2020 年以来中国对欧美相对赶超的发展节奏,因此提前十五年实现“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种乐观的判断,事实上蕴涵着一系列前提:

  1. 美国继续向自己的硬实力要收益,狂妄地执行“美国优先”战略,为了短期经济利益不惜同欧洲、日本等盟友交恶。于是西方世界无法团结一致地围堵中国。
  2. 极端自由主义依然在欧美大行其道,腐蚀其社会的纪律性,使西方国家无法凝聚全部国力同中国进行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竞争。
  3. 对主要大国的政权而言,经济逻辑仍然压倒政治逻辑,就业和民生仍然是执政的第一考量,因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对此,我个人感到很担心。非常担心。

不仅因为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能一厢情愿地预期未来的中国能像 2001 年至今一样,克服大多数发展障碍,在战略上始终不会经受太大的挫折。更因为,国际竞争不是单机游戏,不是人与自然斗;而是网络游戏,是人与人斗。而人,都是会变化的。穷则思变,中国人是这样,西方人难道就不是吗?西方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心理,难道就不能变化吗?谁要是相信西方人现有的制度和文化是西方文明基因的一部分,是刻在西方骨子里的,那还只能说他对西方文明缺乏了解和研究;但谁要是相信西方人会永远这么傲慢、颟顸、僵化下去,那只能说明他自己的思想已经傲慢、颟顸、僵化了。

西方也是会变的,因此上述乐观判断的三条前提,恐怕都不会维持太久了:

  1. 第一条是最明显的,拜登上台马上就会改变“美国优先”,要重新拉拢盟友,努力构建围堵中国的联盟。美国作为半个多世纪的西方霸主,手里有太多筹码(不只是经济的,更有地缘政治的,乃至微观人事的),可以换取盟友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对美国而言,形势危急到一定程度,允许日本修宪都不是不可想象的。
  2. 自由民主并非“历史的终结”,每当它趋于极端化而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都会有替代的声音出现。上一次它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而无法解决时,中下阶层兴起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左翼和以墨索里尼为代表的右翼。左右翼有很多不同,但在反对建制派(当权派)的僵化、腐朽上,他们是一致的。这一次严重的贫富分化,兴起了以桑德斯为代表的左翼和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右翼。这是历史的轮回。建制派(当权派)挑动左翼和右翼相互之间的仇恨、恶斗,以维系自身地位和既得利益;但这种玩火自焚的行为,迟早会造就真正的左翼或右翼政权,继而在国际上引发某种连锁反应。新国家必然是带有较强威权色彩的,将立即表现出远胜于极端自由主义的组织能力,成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力对手。
  3. 经济逻辑压倒政治逻辑的前提,是政治上大家有共识。198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因为自由民主主义的绝对强势,连苏联人都在内心深处相信它代表了历史的潮流。但现在,即使在欧美,这个共识也已经摇摇欲坠了。没有了政治共识,政权合法性从何而来立刻就成了一个天大的问题,发展中的任何失败都会令民众的怒火直指基本的国家制度——曾经折磨转型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马上就会报应在欧美身上。而为了维护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政治逻辑就会压倒经济逻辑,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无数次了,最近的典型就是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安全和稳定压倒一切。于是,和平和发展就不会再是时代的主题,至少不再是唯一的时代主题,因此也就不能叫“主题”了。

前提改变了,还能期待得出同样乐观的结论吗?

我个人的预感,更接近总书记在2017年提出的“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工程”,不是“事业”,更不是“梦想”,

——而是“伟大斗争”。

参考文献

[1] 房宁, 涂锋. 当前西方民粹主义辨析:兴起、影响与实质[J]. 探索, 2018(06): 66-71.

[2] 阎学通. 反建制主义与国际秩序[J]. 国际政治科学, 2017,2(02):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