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时代》
2019-06-18
本书题录
王鼎杰. 李鸿章时代:1870-1895.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首章
英国的霸权地位是工业革命之前形成的,蒸汽机的普及恰恰削弱了英国的地缘优势:
- 风帆木质舰 -> 蒸汽铁甲舰,突破气候、洋流限制,对熟练水手和海军军官经验积累的要求降低了
- 铁路+蒸汽机车 -> 陆权复兴,广土众民的大陆国家调配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战略潜力得以释放
交通改善后,对人员、物资和信息空前集中的管理需要,催生了总参谋部制度。总参谋部具有四重特性:
- 研究机构。以战争史和战例研究为核心。
- 教育机构。总参谋部诞生之前,军队战斗力主要来自于经验积累,总参谋部制度是现代教育在军事上的体现。
- 计划制定机构。
- 战时指挥机构。
普法战争体现了四个时代命题:
- 教育成为战略资源
- 外交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 陆权复兴的历史机遇
- 军事革命——电报、铁路、总参谋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军是一个巨型系统,需要超大强度的持续投资1,各成分缺一不可。“合之,则相济为用;离之,则独立无功。”
军队的精锐主力不是用来抗线、消耗的,而是用来关键一击、大量杀伤的。主力伤了元气,再多的部队,也只是送人头,而没有多少杀伤效果。
末章
- 英俄大博弈是十九世纪末国际政治中的一条主线。为了对抗俄国的扩张,英国在远东需要盟友。但选取盟友的标准,不仅仅是不危及英国的利益,对这个盟友的投资回报比还要尽可能高,需要它在关键时刻能够坚韧不拔、顶住强敌、独当一面、为英国分担压力,就像七年战争时期的普鲁士那样。否则,一个一触即溃、只会无底洞般索求资源的盟友,要来何用2?19世纪最后三十年,日本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向英国证明:它,而非中国,才是英国在这一地区苦苦寻觅的盟友。80年代的中法战争还没有戳破中国虚弱的表象,90年代甲午一役则让英国下定了联日抗俄的决心。日本与时间赛跑,发挥了其全部的主动性,拼命搭上了英国这艘巨轮,可谓天道酬勤;相比之下,中国丧失了最后的机遇,彻底沦为棋子,与其说是中国人不努力,倒不如说是从上到下放不下天朝的架子,在一超无强的环境中度过了太久的时光,不痛入骨髓不足以脱胎换骨。直到整整六十年之后,在同一个战场上(巧合哉?国运哉?)以弱敌强的流血牺牲,让美苏双双看到了投资中国的价值,就像当年英国看到了日本的价值一样,中国才终于回到了棋手的座位上。一个甲子,两场韩战,中国命运的两个转折点:表面看是大不列颠、苏联对中国的一抛弃一扶持,实则为中国自身从内而外是否认清现实全力谋生存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