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

Across Mountains and Seas

理解“百年大变局”的袖珍框架 v2.0

Humoon / 2020-04-13


认识更新:    

---
v2.0 
    (1) 局部战争会发生在美国解决内政危机之前,而非之后。
    (2) 金融霸权的丧失是战争的直接后果,而后美国经济和社会将遭遇极其痛苦的折磨。
    (3) 美国与新兴大国的较量将是一对一的,欧洲和日本都不会参与其中。
---

一、定义“百年大变局”

“百年大变局”的实质是国际格局 1由单极向两极剧烈演变的过渡期,将在十年之内结束,而后出现新的世界格局。单极格局的崩溃还会导致以下三种现象:

二、逻辑主干

  1. 单极格局的出现。1990年以来的单极世界,美国在军事、政治(同盟 4)、金融、意识形态上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地位。
  2. 单极格局推动全球化。美国大力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全球化为代表),力图将尽可能多的人口纳入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减少各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贸易投资壁垒。在该政策下,美国因其金融垄断地位,得利最大。
  3. 国内分配问题。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隐忧在于利得的分配。全球化也是产业跨区域再配置的过程,各国相对丰裕要素的收入增长较快,相对稀缺要素的收入增长较慢。
    (1)就美国而言,金融资本得利最大,高端产业资本和技术 5次之,劳动力得利最少。
    (2)对于一些资源国来说则相反,资源所有者得利最多,制造业则纷纷破产,如巴西。
    (3)对于德国、中国这样在制造业上最具比较优势的国家,则是制造业扩张最为迅猛。
  4. 社会矛盾激化。全球化造成美国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理论上政府可以采取措施缓和这一矛盾,如进行二次分配、加强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但这需要不断地进行政治决策。然而,原苏东阵营和中国、印度先后加入世界市场后,(1)突然增加的全球化利得的偏态分配所造成的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打破了美国国内政治的平衡;(2)外部威胁的消失使精英阶层丧失了改革内政的紧迫感;(3)盲目迷信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降低了人们实事求是的认知能力 6。以上三点都削弱了美国采取积极措施的决策能力,最终造成内政沉疴 7难以挽回的局面。
  5. 政治运动兴起。以产业萎缩和贫富分化为代表的内政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反建制主义(即反对极端自由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用波兰尼的术语说,这是不受约束的“市场”脱嵌后对“社会”的伤害,必将导致“社会”开展自我保护的反向运动 8,特朗普的当选便迎合了这种政治运动。但显然,美国高层并未达成共识 9。美国政坛围绕自由主义和反建制主义的斗争会继续激化;但即使反建制派获得了最高权力,也会发现“当家”之难——因为反建制主义同浮动汇率制下的美元霸权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6. 盟友对美国的疏离。与此同时,在其他发达国家,(1)从内政角度看,也发生了反建制派与自由主义的斗争。由于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在美国,欧洲大陆的反自由主义斗争还夹杂了摆脱美国控制的民族解放含义。(2)从外交角度看,美国对盟友的价值下降 10。美国调动盟友共同围堵战略对手的能力空前下降。
  7. 作为问题根源之一的美元。美国制造业的全面振兴同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是矛盾的(特里芬难题)。而掌控国际货币体系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任世界霸主获得超越本国资源的国力的一个秘诀,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 11。因此,美国只会在彻底丧失解决社会矛盾的任何希望、政权即将崩溃的前夕才会放弃美元霸权。美国失去美元霸权后,投资将不得不依赖国内储蓄,倒逼消费下降,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美国的国力也将经历一段断崖式下跌。
  8. 代理人战争。军队将是美国的最后一张王牌。随着新兴大国工业、科技和军事实力的飞跃式进步,历史留给美国军事优势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美国必须在窗口关闭之前采取行动,攫取外部资源缓和社会矛盾,才有可能避免上述悲惨结局。因此,美国一定会把美军这张牌打出来。由于新兴大国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也是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的,因此美国并不需要直接对新兴大国发动战争,只需要在咽喉要道扼住新兴大国的咽喉即可。
  9. 全球化逆转。美国若要在保持开放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就业岗位,就必须(1)大力教育和培训劳动力;(2)减少中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对手,而增加中低收入的贸易伙伴。这使得美国在贸易这个问题上与中国、德国、日本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新冠疫情后,美国与新兴大国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明朗、近乎摊牌。为了战略上的行动自由,双方会加速经济脱钩,避免对对方的依赖 12。因此国际贸易大概率由全球化向区域化演变,大国主导的几个自由贸易区之间会竖起贸易壁垒 13,同时在发展中世界争夺势力范围。
  10.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新兴大国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总体来说是顺风顺水的,堪称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过于依赖外需,也留下了不少结构性弊病,比如国内市场发育程度不足,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动力不足,等等。全球化逆转、特别是欧美外需的减少,对新兴大国这个高度外向的经济体同样是痛苦的。不过,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一个超级大国能随随便便成功。百年大变局对新兴大国来说,是压力,更是动力。通过一系列重大改革,挖掘内生增长动能,促进公平正义,新兴大国只会变得更加健康、更加强壮。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深彻改革,怎能成为人类新的灯塔呢?

  1. 国际格局的含义是大国间实力对比。↩︎

  2. 就像二战前,无论罗斯福新政、法西斯主义还是斯大林主义,它们的政治实践全部都是反对自由主义的。↩︎

  3. 部分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部分由于大国分别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互相之间树立壁垒的贸易圈。↩︎

  4. 在政治上,共同对抗盟友的地缘政治敌人;在经济上,通过开放市场对盟友让利。↩︎

  5. 可以理解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6. 否则美国决策部门也不会那么长时间寄希望于“接触”战略,对中国改旗易帜盲目乐观。更何况美国还有奇葩的“美国例外论”,堪称反思与改革的最大障碍。↩︎

  7. 无论是经济上消费能力的下降(21世纪后美国扩大内需竟日益依赖廉价货币支撑的信用消费)、贫困人口的扩大,还是政治上反建制主义的兴起,都是这一病灶衍生出来的病象。↩︎

  8. 见波兰尼《大转型》。↩︎

  9. 特朗普上台以来对诸多政府官员的“大清洗”,和美国舆论对他两极分化的评价,都反映了这两派政治势力之间斗争的激烈程度。而且我们也看到,即使在贸易战过程中,特朗普政府中继续支持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一派(人们戏称其为 deep state)和主张再工业化、脱钩的另一派都在持续较量,中美贸易战实为三方博弈。↩︎

  10. 在安全上,随着俄罗斯的日渐衰弱,欧洲越来越不需要美国的保护;日本产业链则与中国高度融合,东北亚自贸区呼之欲出,中日之间基本上不会再有军事冲突的可能。在经济上,美国希望进行公平贸易,不再单方面对欧洲和日本让利。↩︎

  11. 历史上,英国工党为了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甚至能够出台背叛工人阶级的政策,美国直到大萧条四年后才放弃了金本位制。↩︎

  12. 一旦世界经济萎缩和区域化的预期被广泛接受,它就会自我加速实现;就像美国制裁中兴、华为后,中国 ICT 企业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不约而同地寻找美国以外的供应商,加速了整个产业的去美国化进程一样。二战前夕,德国为了使自己的行动较少地受到外部控制,有意识地切断自己同国际资本、商贸和通货体系的联系,大力发展同中东欧、西班牙等落后国家的经济联系(通过以物易物、白条信用等绕开英美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方式),培养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以谋求自给自足。当世界经济体系崩溃时,德国因其良好的适应能力获取了极大的优势,英国则发现自己恰好相反,由于未做好准备而无法迅速行动起来。↩︎

  13. 其中,欧洲大概率会维持一个独立的自贸区,其体量、地理位置和路径依赖都支持这一现状。日本则更可能加入以中国而非美国为中心的贸易区。因为(1)日本的体量太小、产业分布也不完整,不可能自给自足;(2)由于人均收入的差异,它与中国的产业互补性也比较好,与美国的竞争性则太强。但由于日本是半独立国家,它更可能在战略上表现出一种暧昧的骑墙状态;或被迫与中国保持距离,却在中美最终摊牌时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