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安全困境和俾斯麦大战略:1870~1907
Humoon / 2020-04-14
19世纪维也纳体系下五大国争霸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国际体系。因为英国这个海权国作为最强一级的加入,使陆地争霸中的黄金定律——远交近攻——失效了。
英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已经成为英法普奥俄五大国中最强大的两个之一(另一个是沙皇俄国),工业革命则进一步大大加强了它的力量。1860 年前后,英国达到极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全球霸权国。16~17世纪哈布斯堡帝国极盛时,仍面临势均力敌的反对者联盟。19世纪的英国则处于超然地位:挑拨离间其他强国相互争斗,自己则不断加强相对于他国的优势。
19世纪后半叶,英国有三个主要用兵方向:与法国争夺地中海和非洲,与俄国争夺近东、中亚和远东,打击破坏欧陆均势的德国。理想状态下,英国将利用时间差,合纵连横,逐一解决三个敌人。但如果三条战线的安全形势同时恶化,那么英国将只能集中力量对付最可怕的一个敌人。因此,俾斯麦在 1875 年后为德国设计的战略,就是“韬光养晦”、“不出头”,千方百计地不要刺激英国人,不要过早地谋求欧陆霸权。要鼓励法国和俄国在各自的扩张方向上有所发展,使英国同时面对两三个方向的挑战,从而顾此失彼,为德国获取更长久的战略机遇期。俾斯麦认为,给定德国人口的数量、素质和后发态势,德国等得起。当然,法国和俄国如果扩张得太过顺利,也将成为德国的后患,所以最好让他们与英国互相消耗而所得有限。
1869,苏伊士运河开通。为了保障前往印度的航路,埃及和东地中海成为英国势在必得的势力范围。
1870~1871,普法战争,德国统一。对此,英国关切,俄国嫉妒,意大利趁机占领教宗国完全统一,奥地利只剩下巴尔干这唯一的扩张方向。法国希望有朝一日复仇,但也明白首先要彻底地改造自己的教育、科学、铁路、军队和经济。
1873,德奥俄三皇同盟,针对各自国境内的波兰复国主义者和革命势力。
1875,德法“战争在望”危机,各大国均同情法国,使俾斯麦意识到了新生的德国引起了普遍的嫉妒和敌视。俾斯麦离群索居几个月,设计其大战略:务必使其他大国相互之间的矛盾超过它们与德国的矛盾,千方百计避免法俄结盟(否则欧陆两大军事同盟对抗,只会有利于坐山观虎斗的英国)。
1875~1878,东方问题(即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瓜分问题),俄奥关系恶化,三皇同盟事实上已经消亡。
1877,趁俄土交战,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8,俾斯麦主持柏林会议,俄国在巴尔干的野心受挫,俄德关系恶化。俄国转而东进,将进攻矛头指向中亚。俾斯麦建议英国占领埃及,英国不想节外生枝,与法国共管埃及。
1879,德奥同盟,通过在巴尔干针对俄国拉住奥地利 1。如果德奥不结盟,奥地利可能选择与英法结盟。
1881,德奥俄新三皇同盟。通过俄奥缓和、在东地中海针对英国来拉住俄国。
1881,法国入侵突尼斯,法意矛盾激化。
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通过针对法国拉住意大利,但这个同盟不针对英国(意大利在能源上非常依赖英国)。
1882,英国占领埃及,英法矛盾激化。
1884~1885,比利时与英葡联盟争夺刚果。柏林会议,法德共同支持比利时,英国不得不退让。
1885,英俄在近东、阿富汗、朝鲜多条战线上展开对抗,战争一触即发。
1887,英意奥地中海协定,针对俄国。这个协定是德国暗中支持的,目的在于造成俄国的恐慌心理。
1887,俄德再保险条约,针对英国。
1890,俾斯麦去职。从1875到1890,俾斯麦成功地激化了英法、法意、英俄矛盾,从而使法国空前孤立,并通过对奥地利的约束和对英国的适当疏远,引诱俄国与德国友好。
1893,德皇威廉二世不愿续订俄德再保险条约,希望与英国接近。俄国感到空前孤立,法俄结盟。
1895,甲午战争后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德国希望将俄国的注意力和兵力进一步引向远东,从而削弱范围仅限于欧洲的法俄军事同盟。
1895,美国试图干涉南美纠纷,被英国吓阻(此时门罗主义还是一句空话)。英美关系紧张。
1896,英国入侵南部非洲的布尔人国家——德兰士瓦,德国强烈反对。英德关系严重恶化。
1898,法绍达危机,法国被英国赶出尼罗河流域。法国东西横贯非洲的企图被彻底挫败。英法关系严重恶化。
1898,美西战争。美国取得了英国的支持,交换条件是在远东支持英国对俄斗争(英国为了防止俄国在远东扩张,开始到处寻求支持了)。英美关系缓和。
1900,八国联军侵华结束后,俄国在东北迟迟不撤军,英国如鲠在喉。英俄关系恶化。
1899~1902,英国人在南非发动布尔战争。英国遭到几乎所有大国的反对,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德国秘密援助布尔人,布尔战争旷日持久,英国元气大伤。至此,英国在对法、对俄、对德三条战线上全面紧张,显然无法再全球各处通吃了。英国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由“光荣孤立”转向结盟政策,希望至少在一条战线上收缩。
1901,最近几年英国一直试图与德国达成谅解,在欧洲以外对抗法俄同盟。英国威胁称,若英德无法达成谅解,将与法俄一方谅解。但德国反应冷淡,试图要更高的价——一个全面的(不仅在欧洲之外也包括欧洲范围的)英德同盟。这显然与英国在欧陆借助法俄同盟牵制德国的小算盘相悖,双方谈判破裂。
1902,英日结盟,在远东取得了相对于法俄的海军优势。此举标志着英国最终放弃了对德国的幻想,且德国的大海军计划也触碰到了英国的禁脔,于是英国把德国作为头号敌人。
1904,英法协约,不是针对某个具体殖民地问题的相互妥协,而是针对德国的整体合作安排。而后,意大利因其经济的依赖性和军事的脆弱性,不可避免地倒向英法。德国认为,在英俄矛盾不可调和的前提下,英法协约与法俄同盟是矛盾的,德国可以借此拆散法俄同盟并与俄国结盟。
1904~1905,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后将注意力转回欧洲,只能在巴尔干扩张,不可避免地要与奥地利冲突。同时,俄国强大的假象被日本戳破后,对英国的威胁降低,更加凸显德国作为英国头号敌人的危险性。
1907,英俄协约,在伊朗、阿富汗、西藏达成一系列妥协。至此,英法俄对德奥的绞索已经架起,英国希望打垮德国这个挑战者,法国希望收回洛林和阿尔萨斯,俄国希望支配巴尔干和君士坦丁堡。尽管德国还做了一些拆散三国协约的努力(英俄在君士坦丁堡问题上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给定德国在海军和土耳其方面咄咄逼人的扩张性政策,格局已经很难变化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同盟国与协约国双方的军事实力几乎势均力敌,甚至德奥一方还稍胜一筹。协约国主要是依靠更加充足的经济资源取得了胜利。
最后,虽然俾斯麦的后继者在能力上与俾斯麦相差甚远,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糟糕的政治和行政架构对其战略决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德国1890年后的战略就是完全不可取的,不能简单地认为1890年之前俾斯麦的战略还能在1890年之后原封不动地维持下去。因为,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海外农产品、原材料和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大,德国不扩张,如何保护其经济安全呢?而且19世纪末德国采用了金本位制(在当时的欧洲,不采纳金本位制不啻自绝于世界经济),丧失了货币主权,更加需要对外扩张来缓和经济波动——这也是当时主要强国热衷于殖民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德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和当时全欧洲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外扩张也成了沙文主义的民众呼声。从全世界范围看,这些都是极其复杂、极其困难的问题。回顾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会发现历史给予德国的行为空间太狭窄了。给定任何一个决策集团都有一定的犯错率这个条件,第二帝国即使有英国那样一代接一代的高水平战略团队,其崛起恐怕都需要一系列来自外部的好运气。一句话,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像美国,它面积有限,又被法俄包夹,先天条件过于恶劣,它的崛起太依赖逆天的国运了。
19世纪中后期,斗争哲学广泛传播(达尔文的种内斗争,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还有大国间的国际斗争),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兼并战争并未消失,全球最终只会剩下三四个大国。为争夺成为最后大国的入场券,列强秣马厉兵,枕戈待旦。美国经济的高速扩张尤其令欧洲列强产生时不我待之感。
2020后的世界,会呈现两超多强的格局。中美之间的矛盾虽然是结构性的,好在中国与欧洲、日本之间并没有法德那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开放、共享的态度,美国就难以打造围堵中国的军事同盟。至于一对一的较量,中国有信心战而胜之。
1879 年德俄关税战,德国掀起了一股与奥匈帝国结盟对俄国作战的氛围,在证券市场上同步大量抛售俄国债券,使俄国为了获得资金,转而向法国金融界求援,这为了19世纪末俄法结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