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

Across Mountains and Seas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Humoon / 2022-01-24


[TOC]

zollverein(1827-1854)

时间线:

1 普鲁士获得莱茵兰

因为反拿破仑战争中俄罗斯的贡献,普鲁士在三次瓜分波兰过程中获得的许多波兰领土被俄罗斯吞并。出于补偿原则,普鲁士想吞并萨克森,但又被奥地利所阻止。奥地利只允许普鲁士吞并萨克森的一部分,然后将莱茵河流域北部划给了普鲁士。奥地利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2 普鲁士推动整合德意志经济

成立关税同盟之前,德意志邦国间关卡林立,税制、度量衡和货币五花八门,造成奇高无比的流通成本。德意志的商品贸易到了不走私就难以为继的程度。

相比早就完成了国内市场整合的英法,德意志经济受困于此,根本看不到赶超的希望。普鲁士本来对整合德意志经济问题也没有兴趣,但获得莱茵兰飞地后,它对这个问题就被迫有了兴趣

3 小邦愿意加入普鲁士关税区的原因

v2-9896ca6915d4e5d4c13499c704e501a7_r

4 关税同盟的漏洞:科腾(Köthen)问题

5 普鲁士关税区的敌人:中等邦国及其背后的英法

6 黑森-卡塞尔改旗易帜,德意志关税同盟最终成立

但南北向两个关税区的问题在于,它们并不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中德意志商业同盟的背后主使是英国,它主要服务于英国的利益,致力于帮助英国商品打开德意志市场。而南德意志关税同盟的背后大佬是法国和奥地利。这些大国之间存在矛盾,使得南北向的这两个关税区无法充分整合——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破坏普鲁士关税区,而非发展经济。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损人而不利己的安排,无法真正满足区内小邦发展经济的需求。

1830年,法国发生针对旧秩序(推翻波旁王朝)的革命。欧洲君主国大受震动,为了避免革命,都力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时间,低级政治的主题(经济)压倒了高级政治的主题(安全)。对于黑森-卡塞尔来说,留在中德意志商业同盟中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在普鲁士的贸易反制措施下承受着不小的损失。反之,加入普鲁士关税区,则意味着丰厚的财政收入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前景。

于是1831年,黑森-卡塞尔“弃暗投明”,加入了普鲁士关税区。东西向的关税区终于连成一片,南北向的贸易路线则被普鲁士人决定性地切断。这引发了连锁反应:到1834年1月1日,德意志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18个邦,2350万人口加入了这个关税区。为了淡化这个关税同盟的普鲁士色彩,它被叫做德意志关税同盟。

此后的几十年,在关税同盟的范围内,德意志铁路联运、货币统一,都加强了关税区内的经济一体化。当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的铁路贯穿了德意志的土地,统一德国的任务就注定只能由普鲁士来完成了。

7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过程对后世的启示

  1. 打铁还需自身硬

    1. 一个成功的关税区需要一个强大的核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一样,将其他天体吸引到周围。这个核心要有庞大、深厚的国内市场,才可能使中小国家通过与自己的贸易获得极大的福利改善。
    2. 为此,必须进一步打破国内的地区间贸易和产业壁垒,进一步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深化分工程度。
    3. 只有成为一个地区内最大的经济实体,成为这个地区内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才有可能整合这个地区。
  2. 地理条件是国家发展的原点

    1. 英国经济天下第一,不仅能够控制汉诺威,还使汉堡、吕贝克等一批小邦成为德奸(德国经济越发展,它们的利益越受损失,就跟港台一样)。但多数德意志小邦最大的贸易伙伴仍然是普鲁士,仍然愿意在关税政策上跟随普鲁士亦步亦趋。因为普鲁士毕竟距离它们最近,是谁也搬不走的邻居。
    2. 对于已经建立的关税区,随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只要其核心国家不经受大的挫折,域外大国很难插足。北美自贸区和欧盟的一体化程度都已经很高了,中国不应在这些地区倾注太多外交资源,否则注定得不偿失。第一重要的还是周边,然后逐步扩展至几大自贸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如穆斯林世界、非洲和南美洲——先搞RECP,再谋一带一路。
  3. 大国要主动承担一些义务,给予小国优惠的发展前景

    1. 小国没有权力野心,最大的关注点还是经济发展和政权安全。像美国通过军事手段对很多反动政权给予安全保障,事实证明都是亏本买卖(南越、阿富汗)。通过带动发展、共同富裕实现政治绑定,才是具有正义性的康庄大道。
    2. 在经济上,对周边小国不能斤斤计较。因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最终会增强大国的实力,从而更好地与其他大国进行国际竞争。在这方面,TPP 是一个最典型的反例。美国主导的 TPP,因其高标准,本来将起到类似于关税同盟的效果,增加我国与区内国家的贸易成本。但美国因国内利益分配问题主动否决了 TPP,白白放弃了这个针对我国的强力武器。
  4. 区域内的中等国家,往往是大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大麻烦

    1. 在战略上,中等国家不希望看到新兴大国对本区域的主导。
    2. 在经济上,中等国家又同样需要参与一体化,来改善本国的收入和就业。
    3. 如果它们得到域外大国的有力支持,就可能站出来挑头,破坏大国主导的区域一体化。但这类竞争性安排,一般是破坏大于建设、损人不利己型。
    4. 对此,大国确实要保持战略定力:第一,保证带领小国共同发展的正义导向;第二,等待重大危机造成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