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Humoon / 2022-01-24
[TOC]
时间线:
- 1827年,普鲁士关税区
- 1828年,科腾(在易北河中游)、黑森-达姆施塔特等邦加入。
- 1834年,南德意志同盟和最关键的黑森-卡塞尔加入,普鲁士东西两部分的领土得以贯通。更名为德意志关税同盟。
- 1838年,巴登和拿骚加入
- 1842年,布伦瑞克和卢森堡加入
- 1843年,莱茵兰与比利时的铁路完工。1844年,比利时与关税同盟签订贸易协定,其贸易转移效应损害了荷兰的利益。德意志的很多商品不再经由荷兰鹿特丹,而改从比利时安特卫普出海。
- 1854年,汉诺威加入
1 普鲁士获得莱茵兰
因为反拿破仑战争中俄罗斯的贡献,普鲁士在三次瓜分波兰过程中获得的许多波兰领土被俄罗斯吞并。出于补偿原则,普鲁士想吞并萨克森,但又被奥地利所阻止。奥地利只允许普鲁士吞并萨克森的一部分,然后将莱茵河流域北部划给了普鲁士。奥地利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 萨克森不仅是中欧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信仰、文化都跟普鲁士更加接近。反观莱茵河流域北部,当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这片土地从陆地上跟普鲁士不接壤,没有出海口,经济落后,居民信奉天主教(而普鲁士信新教)。这块飞地加入普鲁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给普鲁士造成很大的行政负担。
- 让普鲁士承担莱茵河卫士的责任。如果法国再次跨过莱茵河入侵德意志,普鲁士将首当其冲,成为德意志的卫兵。这样,普鲁士就会更多地陷入到与法国的冲突中,削弱其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冲动。
2 普鲁士推动整合德意志经济
成立关税同盟之前,德意志邦国间关卡林立,税制、度量衡和货币五花八门,造成奇高无比的流通成本。德意志的商品贸易到了不走私就难以为继的程度。
相比早就完成了国内市场整合的英法,德意志经济受困于此,根本看不到赶超的希望。普鲁士本来对整合德意志经济问题也没有兴趣,但获得莱茵兰飞地后,它对这个问题就被迫有了兴趣:
- 1821年,普鲁士王国新税制废除了王国之内的绝大部分税卡,制定了针对外来商品的统一关税,向统一国内市场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普鲁士东西两部分领土的隔绝,注定了这个统一关税区要跨越普鲁士的国境,覆盖到德意志的更多地区。
3 小邦愿意加入普鲁士关税区的原因
-
财政角度
- 加入统一关税区,跟普鲁士采用相同的对外税率,并按照人口比例从关税区海关中分配税收,对小邦尤其有吸引力。因为,虽然理论上独立的税收可能带来更多自主,但是它们自己根本无力征收和管理,而直接从由普鲁士管理的关税中分成要轻松得多。
- 这种方式实际上确定了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基本规则,即小邦接受普鲁士税法,并按照人口比例从同盟的关税收入中分成。
-
发展与就业角度
- 如果一个小邦的最大贸易伙伴是普鲁士关税区,则加入该同盟、实现自由贸易,在经济发展上获利最多。
- 在德意志范围内,如果没有出现一个在规模上同普鲁士关税区相似的市场,则凭借规模优势(深化分工、提高效率),关税区与德意志其他邦国的经济实力将逐渐拉开。最大贸易伙伴是关税区的邦国越来越多,愿意加入关税区的邦国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区域一体化本身具有滚雪球效应。
4 关税同盟的漏洞:科腾(Köthen)问题
- 在德意志地区,关税同盟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很多古老的贸易规则有破坏性的冲击。
- 易北河流经科腾(上图中被普鲁士东部领土完全包围的粉色小邦)。按照维也纳会议的议定书,德意志境内的河流,包括易北河是有自由通行权的。科腾不加入关税同盟,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普鲁士不能有效地隔绝科腾与关税同盟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或走私,则科腾以低关税进口德意志以外的商品,再转口给普鲁士领导的关税同盟邦国,就会使同盟的关税沦为废纸,而白白使科腾获得大量转口贸易利润。
- 1820年普鲁士更新税制之初,普鲁士税关扣押科腾商人的货物,要强征关税。科腾毫不犹豫的向德意志邦联提起了诉讼。普鲁士迫于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多数邦的压力退缩了,1821年普鲁士承认了科腾通过易北河自由贸易的权利,退还了被扣押的商品。之后几年,科腾肆无忌惮地做起了外国与关税区之间的转口贸易,几乎成为了普鲁士进口商品的集散地。
- 香港以自由化和低关税著称,为此内地与香港之间必须设置海关,否则就会跟科腾一样,破坏我国的关税体系。
- 1827年,普鲁士忍无可忍,决定不顾维也纳议定书和1821年的妥协,强行扣押了科腾的商船,开始征收关税。而且这次普鲁士外交部在法兰克福(德意志邦联议会所在地)态度同样强硬,奥地利等邦最终决定牺牲科腾。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科腾于1828年加入普鲁士关税区。
5 普鲁士关税区的敌人:中等邦国及其背后的英法
- 很多中等以上的德意志邦国,为了维系自己在德意志的相对权势,并不希望看到普鲁士整合德意志经济、日益壮大。它们纷纷行动起来,阻碍普鲁士关税区的扩张。
- 英法等先进国家则希望继续维持德意志经济地理的碎片化,以保证它们工业品的长驱直入。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北部以汉诺威为首,组建了中德意志商业同盟。
- 汉诺威即上图中北部的绿色邦国,几乎将普鲁士一分为二。如果中德意志商业同盟与南德意志关税同盟在南北方向上连成一片,就能从地理上切断东西方向的普鲁士关税区。流通成本的增加将使普鲁士建设区内统一市场的努力化为乌有。
- 在1837年之前,汉诺威与英国是共主联邦,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国王兼任汉诺威君主。有天下第一的英国在背后支撑,汉诺威绝无被普鲁士威逼/利诱的可能性,堪称普鲁士整合德意志经济过程中最顽固的敌人。
- 南部的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建了南德意志关税同盟。它们很可能得到了法国、特别是奥地利的部分支持,因而也足以顶住普鲁士的压力。
- 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叫黑森-卡塞尔的小邦,突然成为了德意志命运走向的关键:
- 黑森-卡塞尔即上图中深咖色的小邦,居于东西向普鲁士关税区和南北向中德-南德关税区之间,犹如十字路口。
- 如果它加入汉诺威一边,就能彻底截断普鲁士关税区的贸易通道,破坏区内市场的发育。在马太效应下,原本加入普鲁士关税区的小邦就可能重新选择,使普鲁士之前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
- 普鲁士将很大一部分外交资源倾注在黑森-卡塞尔身上。但1828年,黑森-卡塞尔还是加入中德意志商业同盟,提高了对普鲁士关税区的关税。这对普鲁士无异于致命一击。
6 黑森-卡塞尔改旗易帜,德意志关税同盟最终成立
但南北向两个关税区的问题在于,它们并不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中德意志商业同盟的背后主使是英国,它主要服务于英国的利益,致力于帮助英国商品打开德意志市场。而南德意志关税同盟的背后大佬是法国和奥地利。这些大国之间存在矛盾,使得南北向的这两个关税区无法充分整合——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破坏普鲁士关税区,而非发展经济。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损人而不利己的安排,无法真正满足区内小邦发展经济的需求。
1830年,法国发生针对旧秩序(推翻波旁王朝)的革命。欧洲君主国大受震动,为了避免革命,都力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时间,低级政治的主题(经济)压倒了高级政治的主题(安全)。对于黑森-卡塞尔来说,留在中德意志商业同盟中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在普鲁士的贸易反制措施下承受着不小的损失。反之,加入普鲁士关税区,则意味着丰厚的财政收入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前景。
于是1831年,黑森-卡塞尔“弃暗投明”,加入了普鲁士关税区。东西向的关税区终于连成一片,南北向的贸易路线则被普鲁士人决定性地切断。这引发了连锁反应:到1834年1月1日,德意志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18个邦,2350万人口加入了这个关税区。为了淡化这个关税同盟的普鲁士色彩,它被叫做德意志关税同盟。
此后的几十年,在关税同盟的范围内,德意志铁路联运、货币统一,都加强了关税区内的经济一体化。当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的铁路贯穿了德意志的土地,统一德国的任务就注定只能由普鲁士来完成了。
7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过程对后世的启示
-
打铁还需自身硬
- 一个成功的关税区需要一个强大的核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一样,将其他天体吸引到周围。这个核心要有庞大、深厚的国内市场,才可能使中小国家通过与自己的贸易获得极大的福利改善。
- 为此,必须进一步打破国内的地区间贸易和产业壁垒,进一步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深化分工程度。
- 只有成为一个地区内最大的经济实体,成为这个地区内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才有可能整合这个地区。
-
地理条件是国家发展的原点
- 英国经济天下第一,不仅能够控制汉诺威,还使汉堡、吕贝克等一批小邦成为德奸(德国经济越发展,它们的利益越受损失,就跟港台一样)。但多数德意志小邦最大的贸易伙伴仍然是普鲁士,仍然愿意在关税政策上跟随普鲁士亦步亦趋。因为普鲁士毕竟距离它们最近,是谁也搬不走的邻居。
- 对于已经建立的关税区,随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只要其核心国家不经受大的挫折,域外大国很难插足。北美自贸区和欧盟的一体化程度都已经很高了,中国不应在这些地区倾注太多外交资源,否则注定得不偿失。第一重要的还是周边,然后逐步扩展至几大自贸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如穆斯林世界、非洲和南美洲——先搞RECP,再谋一带一路。
-
大国要主动承担一些义务,给予小国优惠的发展前景
- 小国没有权力野心,最大的关注点还是经济发展和政权安全。像美国通过军事手段对很多反动政权给予安全保障,事实证明都是亏本买卖(南越、阿富汗)。通过带动发展、共同富裕实现政治绑定,才是具有正义性的康庄大道。
- 在经济上,对周边小国不能斤斤计较。因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最终会增强大国的实力,从而更好地与其他大国进行国际竞争。在这方面,TPP 是一个最典型的反例。美国主导的 TPP,因其高标准,本来将起到类似于关税同盟的效果,增加我国与区内国家的贸易成本。但美国因国内利益分配问题主动否决了 TPP,白白放弃了这个针对我国的强力武器。
-
区域内的中等国家,往往是大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大麻烦
- 在战略上,中等国家不希望看到新兴大国对本区域的主导。
- 在经济上,中等国家又同样需要参与一体化,来改善本国的收入和就业。
- 如果它们得到域外大国的有力支持,就可能站出来挑头,破坏大国主导的区域一体化。但这类竞争性安排,一般是破坏大于建设、损人不利己型。
- 对此,大国确实要保持战略定力:第一,保证带领小国共同发展的正义导向;第二,等待重大危机造成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