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党争的极端化
Humoon / 2022-08-10
最早接触“党争”这个词,是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或者《中国通史故事》这类书上,有“牛李党争”这种词条。上面说,党争是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言下之意,其他某些朝代的党争并不严重,至少不是灭亡的主要因素。
然后就是播《康熙王朝》的时候,康熙被大臣们结党气病了,孝庄去安慰他。
那时候还小,大臣们做了什么,看得懵懵懂懂;反而是孝庄说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党争,关键在于皇帝如何面对和处理,印象很深。所以那时候对“党争”为什么会扩大化、严重化,只觉得这是一个领导管理的问题。唐朝党争特别严重,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几个唐朝皇帝都是“庸君”而非“圣君”,所以搞砸了吧。
不过后来渐渐长大了,才发现这两处所讲的“党争”,不完全是一个东西。
《康熙王朝》里的党争,基本是人事上的,时间上不过十数年,就会分化重组;而且局限于精英层,没有强烈的社会含义。这种党争,的确是历朝历代都有,具有普遍性。
但唐朝的“牛李党争”,包括明朝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王安石变法后北宋“新党”和“旧党”的斗争,延续时间特别长(甚至跨越几代皇帝),影响范围特别广、形式上特别酷烈,其政策分歧具有强烈的社会含义,就不是《康熙王朝》里那种简单的党争了。
这些党争,都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政治上的体现。哪怕出了“圣君”,如果不解决那些底层的社会矛盾,也仍然无力管控这种党争。也就是说,这种党争,超越了君主个人能力和智慧的极限。
我们来通俗地思考:酷烈的党争,打破了君子协议,是如何起源的?如果社会上没有特别强烈的某种诉求,采取酷烈的斗争手段,会被所有人——无论另一个党还是本党——嘲笑和排挤,等同政治自杀。但如果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具有强烈的愤怒,无论矛头指向哪里,都会给极端政治人物以生存空间,至少使党内盟友不敢过分非议他极端的言行。这种社会氛围如果长时间存在,政党就会产生适应性演化,逆向选择淘汰掉那些中庸的君子,使整个党的路线都变得极端化。两党镜像演化,底线不断打破,酷烈的党争就出现的。
美国的党争,早已超越了人事层面。politician 极端的言行不会受到众人的鄙夷,反而激起一连串的喝彩。这时候我们就明白,是美国社会,已经分裂了:人们互相之间的仇恨,使他们丧失了同情心和同理心,不再思考这些酷烈的措施有朝一日落在自己身上怎么办,而是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对方受到最野蛮、最残酷的对待。
党争一旦达到了这种史学词条的级别,基本上已经是朝代晚期的病危通知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