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

Across Mountains and Seas

《从制造到服务》读书笔记

Humoon / 2021-05-13


中国经济的时代画像——从制造到服务

张斌 《从制造到服务:结构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学》

张斌《经济研究》有一篇,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解释国内宏观经济的结构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经济画像

第一部分 转型 transformation1

转型的特征事实

2012年以后,中国

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8000~9000国际元后,普遍出现类似现象

因此,中国经验不是孤立的,大部分现象是高收入经济体的历史重现

转型是个连锁反应

起点: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

连锁反应1:产业

传统制造业:相对价格大幅下降,增加值、利润增速大幅下降

消费升级、制造升级,推动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崛起

一个行业所含的高人力资本的比例越高(知识、技术密集),这个行业的增速越快

连锁反应2:城市

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

大都市是孵化人力资本最好的温床:多样性+、学习成本-、学习激励+、人力资本回报+

连锁反应3: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速下滑

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放慢,服务于工业部门扩张的基建投资显著放慢,服务于城市扩容和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环境的投资仍保持了较高增速(公园景区绿化10000亿/年,高铁才8000亿/年)

连锁反应4:经济增速下行

主要表现为工业部门和投资支出的放缓

连锁反应5:宏观经济易冷难热

第二部分 真正的短板

方法论

把高收入国家的规律性现象作为参照系,与中国的现实进行对比,寻找异常

异常现象

就业和支出结构

  1. 修正前:

    1. 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偏低
    2. 考虑到农民工没有充分纳入就业统计,可能低估了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的就业
    3. 私人消费占比偏低,但有争议
  2. 修正后:

    1. 城市正规就业偏低,近三亿农民工
    2. 管制较多、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服务业就业偏低
    3. 私人消费可能偏低,投资可能偏高

中国是否过早去工业化

没有。

数据背后的核心逻辑:在工业品需求被充分满足之后,进行转型。

压力之下的制造业调整

出口份额下降

中国要不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不要!

真正的短板

理论依据

经济增长是生产端和需求端相互作用的正反馈循环

生产端(效率提高):市场价格机制(激励、信息)、产权制度、城市化、基础设施、对外开放

需求端(市场扩张):国际市场、城市化、基础设施、信息制度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这个正反馈循环中,容易被阻断的,往往是需求端

中国目前真正的短板

与国际经验相比,发展不足的:

解决办法

第三部分 流行的偏见

偏见 准确的说法
房价泡沫(×) 大都市圈房价过高(√)
债务杠杆率过高(×)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偿付困难,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
通货膨胀危险(×) 通货紧缩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危险(√)

根本性解决房价靠放开土地(财税系统改革),货币政策管房价,即使有效也代价(经济增长)过高,因此一定难以持续、一定面临严重反弹。


  1. transformation 在英文中有变身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