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服务》读书笔记
Humoon / 2021-05-13
中国经济的时代画像——从制造到服务
张斌 《从制造到服务:结构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学》
张斌《经济研究》有一篇,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解释国内宏观经济的结构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经济画像
- 农业时代:马尔萨斯陷阱
- 工业化高峰期时代:高增长、高储蓄/投资、高出口、高顺差(部分国家)、经济容易过热
- 当下的时代画像:?
- 《从制造到服务》这本书,讨论特定阶段的增长和波动问题
第一部分 转型 transformation1
转型的特征事实
2012年以后,中国
- GDP增速,持续单边下滑
- 生产结构,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小于服务业
- 支出结构:消费率由降转升,投资率、储蓄率相反,出口增速下降
- 经济周期:从“易热难冷到易冷难热
- 债务率上升
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8000~9000国际元后,普遍出现类似现象
因此,中国经验不是孤立的,大部分现象是高收入经济体的历史重现
转型是个连锁反应
起点: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
连锁反应1:产业
传统制造业:相对价格大幅下降,增加值、利润增速大幅下降
消费升级、制造升级,推动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崛起
一个行业所含的高人力资本的比例越高(知识、技术密集),这个行业的增速越快
连锁反应2:城市
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化
大都市是孵化人力资本最好的温床:多样性+、学习成本-、学习激励+、人力资本回报+
连锁反应3:储蓄和投资
工业部门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速下滑
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放慢,服务于工业部门扩张的基建投资显著放慢,服务于城市扩容和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环境的投资仍保持了较高增速(公园景区绿化10000亿/年,高铁才8000亿/年)
连锁反应4:经济增速下行
- 生产率加总效应:无形的学习(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慢于有形的学习(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作为后发国家引入技术时期),加总的生产率增速下降
- 资本积累:资本折旧加快,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过度管制政策,资本积累放慢
- 劳动时间:劳动在部门间的转移和部门间的平均劳动时间差异,过度管制政策,带来加总劳动时间变化
主要表现为工业部门和投资支出的放缓
连锁反应5:宏观经济易冷难热
- 衡量经济冷热的温度计不是经济增速,而是物价水平、PMI和劳动力市场
- 购买力不足对物价形成持续压力
- 是总量的问题还是分配的问题?
- 高速工业化时期,中国基尼系数的上升非常快
- 反而是最近十年,贫富分化问题得到了大幅的缓解
- 所以分配问题并不是总需求不足的关键线索
- 购买力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广义信贷增长放缓
- 高速增长时代,制造业贷款一度是贷款增长的主要部门
- 进入转型阶段后,制造业部门信贷增速大幅放缓导致市场自发的广义信贷增速大幅放缓
- 居民部门贷款的大幅增长对制造业贷款的缩水产生了一定的对冲作用,但远远不足,而且后患无穷
- 政府主导的债务扩张虽有弥补但面临制约
- 需求管理政策面临稳房价、降杠杆和保增长的三难选择,总需求不足成为持续困扰
- 选择广义财政扩张,虽然能弥补需求不足,同时带来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急剧上升,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
- 选择货币政策降低利率,虽能降低私人部门债务和增加私人部门资产估值,进而刺激私人部门需求增加,同时引发对房价上涨的担心
- 出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财政)和房价(货币)的担心,财政货币政策都难以充分发力对抗市场自发的信贷需求减速,只能接受需求不足
第二部分 真正的短板
方法论
把高收入国家的规律性现象作为参照系,与中国的现实进行对比,寻找异常
异常现象
就业和支出结构
-
修正前:
- 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偏高,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偏低
- 考虑到农民工没有充分纳入就业统计,可能低估了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的就业
- 私人消费占比偏低,但有争议
-
修正后:
- 城市正规就业偏低,近三亿农民工
- 管制较多、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服务业就业偏低
- 私人消费可能偏低,投资可能偏高
中国是否过早去工业化
没有。
数据背后的核心逻辑:在工业品需求被充分满足之后,进行转型。
压力之下的制造业调整
- 淘汰和重新布局
- 加大研发
- 细化分工,如各种云服务、to B业务
出口份额下降
- 德国、日本在相同的阶段同样表现出类似的现象
- 一个重要原因:国内资源向高端服务业、向国内市场倾斜
中国要不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不要!
- 制造业的升级主要并非来自于制造业本身,而来自教育、科研、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以及后端的各种商业模式升级;随着需求的升级,制造业越先进,制造业比例越低
- 不仅是生产型服务业,消费型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重要
- 所以中国不需要死保一个制造业比例
真正的短板
理论依据
经济增长是生产端和需求端相互作用的正反馈循环
生产端(效率提高):市场价格机制(激励、信息)、产权制度、城市化、基础设施、对外开放
需求端(市场扩张):国际市场、城市化、基础设施、信息制度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这个正反馈循环中,容易被阻断的,往往是需求端
中国目前真正的短板
与国际经验相比,发展不足的:
- 服务业过度管制
- 市民化滞后(工业化主要在生产端,城市化才能更好地解决需求端,城市化不仅是规模经济、学习曲线,更是消费升级、信贷扩张)
- 公共服务不足(公共服务要搞好,服务对象的问责很重要,有助于解决激励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 基础科研、知识产权保护
解决办法
- 发展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在价值观上,需要新的一代人才能完成转换。
- 增量改革,试验区模式
- 保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避免大的失业和社会不安定
第三部分 流行的偏见
偏见 | 准确的说法 |
---|---|
房价泡沫(×) | 大都市圈房价过高(√) |
债务杠杆率过高(×) |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偿付困难,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 |
通货膨胀危险(×) | 通货紧缩和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危险(√) |
根本性解决房价靠放开土地(财税系统改革),货币政策管房价,即使有效也代价(经济增长)过高,因此一定难以持续、一定面临严重反弹。
-
transformation 在英文中有变身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