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地缘政治(八)
Humoon / 2020-09-12
八:生子当如孙伯符——197~200年孙策的地缘战略
197年:反袁自立,被曹算计
197年,袁术称帝,孙策反对无效后,与袁术绝交而正式独立。此时摆在孙策面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如何把自己的身份从袁术这个乱臣贼子的部将1,洗白为朝廷认可的一方大员2。在给朝廷的上书中,孙策以自己年纪幼小为托辞,阐述自己当初依附于袁术的不得已。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换取朝廷(曹操)对孙策统治江东三郡(吴郡、丹阳郡、会稽郡)的承认,孙策必须纳投名状:攻击袁术。
孙策对此无异议,接受了明汉将军3、会稽太守、乌程侯的正式封号,也同时接受了朝廷颁布的任务:与吕布、陈瑀共讨袁术。但这里隐含着朝廷(或者说曹操)的一个骚操作:朝廷同时任命陈瑀为代理吴郡太守,而吴郡目前明明在孙策治下——这是公然挑拨双方的关系。不仅如此,陈瑀甚至可能得到了曹操的直接授意,秘密筹备攻打孙策。他屯兵于与吴郡一江之隔的广陵郡,广泛联络江南丘陵中的山越,准备在孙策出征后与山越贼帅们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孙策的老巢。看来,197年的曹操根本不信任孙策,他暂时无力大举东征,便想让袁术、吕布、孙策自相残杀,伺机把江东收回中央管辖。
此时的孙策还比较单纯,或者说无奈,他仍然打算北上与吕布、陈瑀会和,讨论共伐袁术的事宜——谁让孙策现在实力弱小、统治不稳、急于洗白,对朝廷的需要超过了曹操对他的需要呢!直到孙策得知了陈瑀的阴谋,他杀伐决断、先发制人,立即北上攻陈瑀,掳掠人口四千多;跨江攻击袁术的约定自然也作废了。孙策此举,无疑触怒了朝廷,寻求朝廷承认的进程半路搁浅。只是由于袁术未灭,他仍然有被朝廷拉拢的价值,朝廷才没有进一步追究。
198年:战略克制,韬光养晦
上年险些被偷袭,陷入四年前袁绍那样的窘境4,使孙策下决心先平山越。此外,袁术一年来接连遭遇重大打击,已不再是曹操的主要威胁,孙策作为拉拢对象的价值也下降了。为了不被朝廷打压,孙策这一年可谓谨小慎微,除了深入丘陵地带平定山越,就是扫荡袁术在江东三郡的残余势力,而不敢再对外扩张。要知道,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被孙策击败后,率领残部就驻扎在紧邻江东三郡的豫章郡(今江西省),对孙策的统治是极大的威胁。孙策却不敢“宜将剩勇追穷寇”,就是害怕被朝廷针对。
不仅如此,孙策还积极拉近与朝廷的关系。这一年他对朝廷的上贡是上一次的两倍,令曹操颇感欣慰。一年来的低调和隐忍使曹操放松了对孙策的警惕之心,授予了孙策讨逆将军5和吴侯的封号,变相承认了孙策对以吴郡为中心的江东三郡的管辖。
199年:名正言顺,两岸扩张
199年,地缘格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曹操、袁绍仿佛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三个月内分别诛杀了吕布和公孙瓒,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两人的决战了。陈琳写就《为袁绍檄豫州文》,传檄天下。文中要求刘表与张绣配合袁绍,南北夹击曹操。另一方面,袁术众叛亲离,穷途末路,决定把玉玺送给袁绍,至少都是袁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却被曹操派出的刘备拦截,只好龟缩回淮南。但刘备完成拦截任务后,并没有返回许都,而是东下占领徐州,迅速与袁绍联络。一时间,曹操被袁绍、刘表、袁术、刘备包围,形势极端恶劣。虽然荆南四郡拥护中央,爆发了張羨对刘表的叛乱,牵制了刘表的大部分兵力,但淮南和徐州仍是曹操侧后方的隐患。此时,东南方拥护朝廷的势力中,豫章华歆一介书生,广陵陈登郡界残破,坐拥强兵的孙策竟成为唯一可以牵制袁术和刘表的势力。
曹操急忙拉拢孙策,将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匡(孙坚幼子),又为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还让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为进一步授官做准备。孙策忍耐了一年多,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欣然接受朝廷命令,征讨袁术和刘表。
于是孙策在这一年内放开手脚,大规模用兵,不仅袭取了江北刘勋(袁术属下)的庐江郡、大败黄祖和刘表的联军,还攻占了江南华歆的豫章郡(当时是忠于朝廷的)。为了争取孙策的支持,曹操也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孙策打着朝廷名义、实则纯粹利己的扩张行为。
199年,被孙策打败后投降的前会稽太守王朗从江东回到中央。因王朗在江东政权已经待了两年多,熟悉孙氏集团的内情,曹操急忙向他了解孙策何以如此犀利?王朗回答孙策有大才,且能举贤任能6。曹操听后意识到,这个未来的敌人已成势,意不能平、喟叹不已7。
200年:气吞山河,所谋者大
200年,袁曹的对峙还在继续,孙策的战略却有了变化。要分析这种变化,就不能不讨论一番江南割据的可能性:
在此前的中国历史上,局限于长江以南的政权从未统一过中国。即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也是拥有了大片淮河流域甚至淮北的土地,才能与中原诸国抗衡。战国时地处泰山西麓的鲁国最终为楚国所灭,可知楚国兵锋已经扩展到了何处。虽然两汉四百年,江南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综合实力仍远远不及北方。
193年孙策在江都时,张紘为孙策所做的战略规划,是首先整合荆州和扬州,再图谋北上成为天下最强的诸侯8。但张紘的战略其实隐含着一条前提,即长江以北的分裂;一旦长江以北得到统一,江东便没有机会了。而在200年,孙策面对的恰恰是这样一种尴尬的处境:袁曹决战在即,不论谁胜,都将一统中原与河北,坐拥冀、青、幽、并、兖、豫、徐七州。此时即使孙策能鲸吞刘表,整合荆、扬二州,也无力与北方抗衡;最多凭借长江天险,苟延残喘若干年而已。那么,面临如此局面,还要继续执行张纮的战略,西击刘表吗?
翻开历史我们看到,孙策毅然调整了战略方向。他与刘表似乎达成了某种和解,而后腾出手来全力北伐:部将李术在西线攻击朝廷新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孙权在东线攻击广陵太守陈登。这两个心腹之患若被拔除,孙策将不仅据有全部袁术故地,北上中原之路也将不再有侧翼的威胁。孙策将趁袁曹主力相距官渡,亲领大军沿水路直击许都9,劫持献帝回扬州。然后依靠中央政府的声望加成,分裂北方、招降纳叛,为江东政权统一天下创造一线生机。
孙策天才的战略构想可谓胆大包天。他谋求的不仅是地盘,更是战略上的主动权,是小国图霸的唯一希望。如此精当眼光、决绝雄心,更胜孙坚。
然而天不假年,先是孙权两征陈登不克,孙策不得不准备亲征广陵郡;继而在筹备阶段被仇人刺杀,年仅二十六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续
-
孙策死时,孙氏虽拥有扬州六郡,但由于已经与曹操撕破脸,始终没有得到扬州牧的头衔,名不正言不顺。孙策活着时还镇得住,一朝去世,士族不附,叛乱四起。孙权继任之初,庐江太守李术独立,庐陵太守孙辅通曹,山越活跃,孙氏政权风雨飘摇,必须立即重建与曹操的战略伙伴关系,借朝廷的威望稳固统治。故孙氏政权再度与刘表为敌,帮助曹操牵制南线敌人,以换取中央的原谅。
-
从200年官渡之战到208年赤壁之战,孙氏政权回归西征荆州、全据长江的保守战略路线,八年间三征江夏郡的黄祖,互有胜负,打得异常艰难。直到赤壁之战前夕,江东政权才最终打垮黄祖,然而江夏郡已经有一部分在206年就被张辽攻克了。曹操因此对孙权大为轻视。
-
再体会一下孙策的遗言:
-
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
孙策这话,其实很悲怆。他自己来,有可能创造奇迹,“與天下爭衡”;孙权就断无这个可能了,只能“保江东”、“观成败”。其实汉末大乱以来,还有两个“观成败”的人,一个是在易京划地自守的公孙瓒,一个是坐保荆州的刘表。
-
-
汉末军阀对其地盘的管辖,合法性不一。合法性最强的,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徐州陶谦、荆州刘表、幽州刘虞、益州刘焉和冀州韓馥。袁绍从韓馥那里取得冀州,曹操为兖州郡国级地方官员私自拥立,公孙瓒胁迫朝廷使节、以下克上杀刘虞取幽州,三人的合法性便差了很多,因此都遭遇过郡县叛乱。但合法性最低的,还是外来军队的公然入侵,以袁术取淮南和孙策取江东为代表。在时人眼中,虽然军阀里没几个忠臣,但仍以袁术及其部将孙策为乱臣贼子的代表。如《三国志》卷38《许靖传》中,许靖给曹操写信,说自己在会稽时“正礼(刘繇)师退,术(袁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王朗)失据”,反映了时人对孙策进攻江东的看法。 ↩︎
-
此时孙策在朝廷那儿连个将军号都没有,而张绣、张燕这样的小军阀都有将军号。 ↩︎
-
朝廷本来只想给孙策一个骑都尉。孙策不满,使者临时自作主张给孙策一个“明汉将军”的头衔。 ↩︎
-
193年,趁袁绍在幽冀边界一带与公孙瓒大战,朝廷任命的冀州牧壺壽与黑山贼联合偷袭位于冀州南部的邺城得手,袁绍和及其部下的家眷一度全部沦陷。 ↩︎
-
孙坚为破虏将军,孙策的讨逆将军与父号颇为相似。 ↩︎
-
《三国志》卷13《王朗传》注引《汉晋春秋》。 ↩︎
-
《三国志》卷46《孙讨逆(孙策)传》注引《吴历》:“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 ↩︎
-
《三国志》卷46《孙策传》注引《吴历》,张纮说:“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 ↩︎
-
在九江郡郡界之内,从濡须水-巢湖-肥水一线可入淮河。再入淮河北岸的支流颍水,逆水而上可直达许都。这条路线非常利于东吴发挥水军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