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

Across Mountains and Seas

讨论内卷,不要过分关注供给端

Humoon / 2021-06-18


“内卷”的由来

“内卷”这个术语,来自于农业经济学。

黄宗智研究近代中国的小农,发现了明清两代中国农业的一个突出趋势: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耕地越来越少,于是农民为了维持同样的人均产出,不得不在越来越小的土地上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这被抽象为“内卷”这个概念,但也有人将之称为“勤劳革命”。

后来,这个术语渐渐“出圈”,凡是努力程度提高而所得没有增加,便也叫做“内卷”,还算是比较契合这个概念的内涵。再后来,这个术语变成大众流行语,表示竞争的加剧,就不是本文关心的内容了。

“内卷”的世界史意义

一个农业经济学的概念,为什么早早就“出圈”,在许多学科流行?因为这个概念背后的学术背景,极其宏大。

对“内卷”所涉及的近代农业的研究,其实是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所谓 1500 年之后东西方的“大分流”(是否走向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一批学者发现,东方相比西方,发生了更严重的“内卷”现象。无论中国还是日本,人口爆炸和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都造成了人力成本(工资)的下降,进而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力相对于机械的替代。所以,即使早期蒸汽机技术出现在中国,也完全可以想见,它不会得到应用和发展。也就是说,内卷阻碍了东方科技的进步。

西方虽然比东方好一些,但同样存在着内卷现象。近代南欧有规模巨大的内部垦殖运动,沼泽、丘陵等原本不适宜耕作的土地被开垦成农田,人口爆炸无疑是直接推动力。即使在法国,也存在体力劳工日工资的长期(以世纪为尺度)不变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即法国同样发生着内卷。大批学者甚至认为,土地的碎片化和小农经济的盛行要对法国工业的发展缓慢(相对英国)负首要责任。

这时人们就很难不注意到英国。因为近代英国与内卷无缘,而英国又恰好是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英国为何能避免内卷

英国的人均收入远高于欧洲大陆,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现象,而是工业革命之前至少一百年就已经如此了。

英国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使它在中世纪晚期就拥有了一个低结婚率、低生育率的社会和人口结构。在近代早中期的多数时间里,法国的人口都是英国的3~4倍之多。于是一批学者认为,英国的高工资,使英国工场主有强烈的动机使用和改进机械。哪怕同时期的法国在数学和科学上毫不落后于英国,法国人却没有英国人那样的微观经济动力去发展机械和工程学。所以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英国独特的人口结构功莫大焉。

继续推广上述理论,那么中国、日本这样的东方社会就更没有机会领导工业革命。像日本这样的极端,近代反而在用人力大规模地取代畜力,日本19世纪牛的数量要比17世纪还少,这样的经济结构,怎么可能去投入资源改进刚出现时效率不高、毛病不断的机械呢?

只是因为高工资吗?

上面一节的理论,对理解近代早期有一定帮助,却不能解释19世纪之后的世界:

英国在发生工业革命后人口大幅增长,迅速赶超法国,其工资也进入长期波动,几十年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反而是法国,拿破仑战争后人口增长便持续低迷,工资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迎来了高速工业化。人们对此通常的解释是:劳动力成本只能解释工业化初期的现象,进入工业化起飞阶段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很快就超过人口和工资了。

总之,上述理论的核心思路,就是用供给端劳动力与资本(如机械)之间的成本结构(相对价格),去解释工业革命的发生,或技术的进步。

其实在今天,也有类似的论调:比如美国工人太贵,曹德旺打算再上一批工业机器人;中国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同样刺激了无人售货机的、无人餐厅、无人旅馆的发展——可见高工资促进了机械化、自动化。

但是,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反例:日本老龄化、少子化极其严重,可没见日本在信息化上有多么快的进步;美国有源源不断的移民补充,欧洲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无疑比美国严重,但欧洲人的生活因此比美国人更加智能化了吗?好像是相反吧。

目前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上领跑的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工资都是世界一流的贵?显然不是。

所以,上述供给端的故事可能只是真相的一种版本,还可以有另一种版本——需求端的故事。

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不熟悉西方历史的中国人,很容易被西方的教科书带偏。因为简明的西方近代史教科书一般是这么编排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与殖民-双元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对前两者强调文化因素,讲殖民扩张时往往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对立面是亚非拉),然后直接跳到双元革命,进入工业化的现代。

这么讲,缺少一条主线,读者只能学到一批分散的专有名次,而不明白它们的内在联系。

其实,有一样东西能把它们串联起来,那就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文艺复兴是东罗马灭亡的副产品,宗教改革是对哈布斯堡霸权的反抗,海外殖民改变了欧洲传统的力量对比,而这种变化积累了二百年后便以英法两国傲视群雄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其中,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最为剧烈。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英国僻处欧洲一隅,交通不便,技术落后。在1700年之前,它都不是欧洲的一个主要力量。17 世纪是英国韬光养晦的积累期,也是它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参与围堵法国的大联盟,英国在没有太多敌国关注的环境中统一了不列颠群岛,并在殖民地、贸易和海军上进步迅速。到了 18 世纪,它迅速成长为声势赶超法国的新兴强国,并通过明智的战略(维持欧洲均势,建立海外霸权),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两次击败了法国(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恰好间隔50年左右),彻底垄断了海洋。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时间,和英国在海权上崛起的时间,重合得如此紧密,这是巧合吗?

刺激投资的,是需求

前沿的技术进步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砸人、砸钱去改进不成熟的技术并完善体系。是什么推动着这种投资?不只是人力成本上升的困窘,更是市场前景的诱惑。

16世纪属于西班牙和意大利,18世纪则属于一时瑜亮的英国和法国。英法对海洋和殖民地的掌控,刺激了它们的制造业和科学。18世纪中期英国击败法国、成为海上最强国家后,通过垄断运输和关税等手段,英国货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强大的成本优势,进而拥有了当时最旺盛的需求。

这种需求,最大程度地刺激了英国产业界的投资,也最有力地拉动着英国劳动者工资的上涨。所以,高工资和技术革命,很可能并不是因果关系,而同为旺盛需求的产物——这跟中国今天面对的情形相似。

另一个例证是,法国在19世纪前半叶的经济增长并不快,虽然它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降了下来;尽管遭遇了普法战争,法国反而在19世纪中后叶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更快。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但需求刺激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19世纪前半叶英国对法国工业有诸多防范,19世纪中后叶英国和法国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法国产品可以畅通出入于大英帝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也就是说,过去人们往往在法国内部寻找其技术和经济发展快慢的原因,但或许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法国的外部环境。

今日中国

今天的中国,在内卷吗?我们的人口增长快于资本的增长速度吗?人均资本在不断下降,以至于微观上有用人力替代机械的激励吗?

显然没有,而且恰恰相反,我们的人均资本在不断上升,智能化在快速推进。今日中国,跟“内卷”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但为什么很多人感到越来越累了呢?为什么付出的增长速度,似乎超过了所得的增长速度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所得的增长速度,比上一代人慢了呢?明明新一代人并没有比上一代人偷懒呀!

供给端解释不了的时候,想想需求端。

上一代人随着国家加入 WTO,冲进世界市场,在没有太大阻力(甚至有跨国公司的助力)的环境中大杀四方。就像19世纪中后叶得到大英帝国全球领地开放市场的法国,中国人自然会迎来一波收入的高增长。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视我们为竞争对手,开始想方设法地阻挠我国的产品,世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重新封闭了。更主要地在于需求端的紧缩,限制了我们收入的增长,这是我们未来要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