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因追求相对实力而难以纳入经济学的视野
Humoon / 2021-06-04
1
作为一名顶级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感慨国际政治是一门太复杂的学问。
我是通过两个契机,跨过了信息门槛,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是天涯论坛的镇站神贴《地缘看世界》。
一个是P社(Paradox)的游戏《欧陆风云4》(Europa Universalis IV,直译为“世界的欧洲化”,其实“欧陆风云”这个翻译误导性极大)。
要理解二者的精髓,我给它们各归纳了一个短语:
《地缘看世界》着重阐述“历史的地理枢纽”(这也是地缘政治学开山名著的题名),让人明白以地理为代表的客观环境对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Europa Universalis》则着重表现“对相对实力的绝对追求”,将国际政治领域的丛林法则、零和博弈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点,正是经济学难以理解和容纳国际政治的最关键因素。
2 我从我玩过的实例说起:
我用西班牙。由于法国的军队质量太高、战争潜力太深厚,在欧洲大陆上与法国硬拼,即使打赢也是鹬蚌相争,只会让第三方得利。所以我选择与奥地利(奥地利大公长期担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结盟,一旦欧陆开战,让奥皇和德意志诸侯们消耗法兰西的大军。我(西班牙)只派一半部队扼守比利牛斯山,另一半在美洲和非洲积极扩张,建立殖民地,垄断贸易路线,开采黄金白银,在经济上支持奥地利与法国消耗。于是,法国和奥地利经年大战而所得有限,西班牙的财政收入则滚雪球般指数式上升。
但西班牙毕竟土地贫瘠、人力有限,广阔的新世界容纳得下更多国家。欧陆连番大战之余,英格兰悄悄地统一了不列颠,然后向北美疯狂殖民,对西班牙在贸易和海军上的垄断地位形成了重大威胁。
作为全球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最强陆军——大方阵的发明者,西班牙要打败英国并不难。追亡逐北之余,还能让英国割让北美殖民地,收割英国多年努力的成果,所以,与英国开战稳赚不赔。
但英国是一个岛国,有天下最精锐的海军。即使数量不足,无法统治大西洋,一旦集中兵力,收缩至英吉利海峡,守卫不列颠群岛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对英开战只能是持久战,待西班牙陆军全面占领英国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后,整个西班牙帝国发起对英国的禁运,逼迫英国投降,通常要耗时数年之久。
这样算下来,即使对英作战稳赢不输,却由于旷日持久,单位时间的收益率就显得太低了。在同样的时间内,利用科技代差,以偏师在南美、东非和东南亚扩张、殖民、垄断贸易,哪个不香?尤其是万一渎圣同盟(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稳定同盟)与奥皇在此期间又打起来,我们(西班牙)腾不出手支援奥地利,法国在德意志地区扩张得太顺利怎么办?以法国的同化能力和军事效率,一旦吃下了尼德兰、莱茵和北意大利的肥地,就会成为西班牙永远的噩梦。
因此,稳赢的仗也未必能打,扩张的同时永远要盯着战略竞争对手,在防止对手坐大的前提下,选择“资产周转率”更高的扩张“项目”。如果碰到和盟友一起肢解法兰西这种千年难遇的好机会,宁可放弃扩张,把人力打空、把金库花光、再借上二十笔国际贷款,也要牢牢抓住。因为法国威胁一旦消失,西班牙就可以蚕食法国,乃至成为新的、更大的法国(这也是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心理),就再也无人可以阻挡。
3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是多个国家之间的一张关系网。
各国不是坐在一个教室里考试,面对同一张试卷,比赛谁的分数更高。在考试这个场景中,一个人的分数高低对另一个人没有影响,模型结构为 \(n\)
个人对一张卷子,关系数为 \(n\)
,数量级为 \(O(n)\)
。而国际政治领域,每个国家的得失都对其他国家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模型为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数为 \(C_n^2\)
,数量级为 \(O(n^2)\)
。
经济学的传统思路,总是觉得各国在面对发展经济这个任务时,就像面对同一张试卷一样。最典型的,发展经济学的教材就是这么安排的,横向比较各国谁这科分数高,谁那科分数高。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发展经济学的模型里,通常是找不到的。
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的。一战前德国的工业和科学高歌猛进,怎奈美国的速度并不比德国慢,所以在那个特定的国际政治结构中,德国的速度到头来成了一场悲剧。
国际政治,追求的永远都是相对值。
在理论上,相对值难以进行数学处理,无法纳入经济学已有的大多数模型中,经济学是个智叟,所以“聪明地”放弃了对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
在实践中,各大国追求相对优势的努力大多相互抵消。经常是,大家纷纷绞尽脑汁而无不原地踏步——国际政治从来都是最内卷的领域,每有一丝一毫的进展,背后都是无数呕心沥血乃至尸山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