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e TheoryIntroduction贸易理论的几个主题Facts of Tradeempirical evidence: gravity equation习题资料Ricardian ModelLiteratureDFS1977EK2002BEJK2003AER(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Specific-Factors Model基本框架假设结论Factor-Proportions ModelH-O 框架假设四大定理实证检验对 H-O Theorem 的检验:Leontief's Paradox解释一解释二对 S-S Theorem 的检验对 FPE Theorem 的检验对政治经济学推论的检验偏向型(biased)增长与贸易Application: 要素跨国流动Immigration资本流动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Krugman ModelAssumptionGains from Tradeidentify intra-industry tradeAppendix: Linder 模型新新贸易理论Melitz ModelBEJK2003Trade of Intermediate InputsMNE水平型 FDI vs 出口垂直型 FDI vs foreign outsourcingGlobal Value ChainTrade Policy贸易政策工具价格型Import TariffExport tariffSubsidiesAnti-Dumping DutyCountervailing Duty数量型Quota其他非关税壁垒制定贸易政策的原因国际市场失灵国内市场失灵国内政治压力国际政治压力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Multilateral Agreement: GATT-WTOKey Provisions of the GATT拥护者和反对者Regional Trade Agreementcustoms unionfree trade arearules of origin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拥护者和反对者自由贸易 vs 保护主义The Case for Free TradeThe Case for Protectionism贸易政策的本质保护主义视角下的贸易政策工具分类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is where 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s as we know it began1.
The subject matte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nsists of issues raised by the special problems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between sovereign states.
Rationale for Trade
Trade Pattern
Terms of Trade (TOT)
Gains from Trade
贸易政策
国际协调
全球化的三个经济内容:商品和服务流动/贸易,人口流动/移民,资本流动/FDI
国际贸易的几个特征事实
两次全球化高潮
产品结构
产业结构
国别结构
关键要素
引力方程是贸易数据的统计特征,已被广泛证实。
一个好的贸易理论,应该能推导出引力方程。
border effects
: 数据拟合发现,加拿大国内各省之间的贸易常数(
贸易数据:WTO-【Documents, data and resources: Publications】-【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伯南克演讲: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hat's New and What's Not? - Federal Reserve Board
全球化的支持因素
第二次全球化高潮的特点
贸易模式由比较优势决定;工资水平由绝对优势(overall 平均生产率)决定。
运输成本使一些产品成为非贸易品。各国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花在非贸易品上。
Ricardian Model 中不存在贸易造成的收入分配问题。
贸易利得从根本上来自于各国专业化于本国最擅长的产业/产品,从而增加了全球产出。
Bernard, Andrew, B., Jonathan Eaton, J. Bradford Jensen, and Samuel Kortum. 2003. "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3 (4): 1268-1290.
DOI: 10.1257/000282803769206296
贸易影响本国生产,再影响收入分配,有短期和长期两种途径:
两国、两产业、三要素,mobile factor
,specific factor
Ricardo-Viner Theroem
: 短期中所有要素都是特定要素,被固定在行业中,因此一国出口行业中的所有要素支持自由贸易,进口行业中的所有要素反对自由贸易。对自由贸易的政治态度,是按照行业而非要素划分的。要素可以在产业间流动
两个产业的要素密集度(intensity)不同,且不存在 factor intensity-reversal, FIR
(同一产业在不同国家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如农业在某国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在另一国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两国要素相对丰裕度(abundance)不同,分别为资本丰裕和劳动丰裕
商品可以跨国流动,要素不能
两国技术(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偏好相同,且为位似的
H-O Theorem
:
H-O-V Theorem
2: 从产品贸易中包含的要素贸易的角度看,每个国家出口其丰裕的生产要素。Stolper-Samuelson (1941) theorem
:Assume that the economies remain always incompletely specialized.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a good increases the real return to the factor used intensively in the production of that good and reduces the real return to the other factor. 一种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提高密集地被用于生产该产品的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其他要素的实际收入。
Rybczynski Theorem
:Assume that the economies remain always incompletely specialized.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endowment of a factor will increase the ratio of production of the good that uses the factor intensively. 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Samuelson 1949)
: Assume 2 countries are engaged in free trade, having identical technologies but different factor endowments. If both countries produce both goods (no specialization in equilibrium) and FIRs do not occur, then the factor prices are equalized across the countries.
实现:
Leontief 使用美国1947年数据,最终发现,
各国技术水平相同的假设具有误导性。应该将各国要素不同的生产率考虑进来。
考虑有效要素禀赋,1947年美国的有效劳动力更丰裕,所以不存在悖论
美国的调查结果:高技能工人倾向于支持自由贸易,而低技能工人倾向于反对自由贸易。所在行业不如技能水平更重要。即,人们像H-O模型描述得那样,是根据长期收益来回答问题的;而不是像特定要素模型描述得那样,根据短期的所在行业来回答。
生产技术一致的假设过强。
数据表明,各国的工资/劳动生产率差别不大,表明 FPE Theorem 的基本逻辑是正确的。
H-O 模型的政治经济学推论与 Ricardo-Viner Theorem 完全不同,前者认为要素决定政治划线,后者认为行业决定政治划线。
美国的实证检验发现,作为个人,其对待自由贸易的 general 态度,更符合 H-O 模型的推论,更熟练的劳动力 更支持自由贸易;作为特定行业的从业者(无论员工还是股东),其看待自己所在行业时,更符合 Ricardo-Viner Theorem,不同要素的态度是一致的。
export-biased growth
: 本国 TOT 恶化。发展中国家的 export-biased growth 在理论上甚至可能使本国福利恶化,出现 immiserizing growth
. 这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的一种解释。
import-biased growth
: 本国 TOT 改善
1970-1981年,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从总体上看不断恶化;1981年之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开始温和回升;特别是1985年后,大幅改善,很可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纷纷转向了出口促进战略。
这是一个在发达国家政治上十分敏感的问题。
短期(特定要素模型)
长期(H-O模型)
短期(特定要素模型)
长期(H-O模型)
区分三个概念: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 成本下降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企业的规模
生产集中:同行业的大量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
价格下降
贸易模式
先发优势
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
,成本下降取决于行业自建立以来的累积产量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成本下降取决于单个企业的规模
某产业的这个指数趋于 0,表明这种产品的贸易主要源于比较优势;这个指数趋于 1,表明这种产品的贸易主要源于产品差异化。
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 或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从需求层面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解释。
Leontief's Paradox 是推动该理论产生的重要动因:美国贸易可能大部分都属于北北贸易,因而所含要素密度并不符合 H-O Theorem 的预测。
该理论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好。
微观实证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的效率高于非出口企业。因此,贸易理论有必要深入到异质企业层面。
企业异质性,允许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边际成本,即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生产率。
生产率的高低可以决定企业怎样做决策:哪些企业决定内销,哪些企业决定出口?答案就是:低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内销,生产率比较高的企业选择内销加出口,生产率更高的企业,可以“通吃”:内销加出口,包括对外直接投资。
贸易使得竞争加剧,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扩张,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萎缩,最低的退出市场。社会资源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转移,提高全行业平均效率。(贸易利得的这项来源,是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没有提及的)
水平型 FDI 可以规避贸易成本,但海外生产设施产生额外的固定成本。
规模足够大的企业才能摊薄额外的固定成本,选择水平型 FDI 而非出口。
foreign outsourcing
(境外采购,上下游为不同企业,通过订立契约实现协作)
offshoring
(离岸外包,上下游为同一家企业,通过企业内部管理实现运作)
交易成本 vs 组织成本 的权衡
在贸易领域,不重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只重视中间品在不同国家之间开展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推论:非技能密集型生产的外包导致两国高技能工人的相对需求都提高了,高技能工人的相对工资也都会上升。因为,从高收入国家转移出来的活动对该国来说是技术密集度最低的,但对低收入国家而言却是技术密集度最高的3。
这是外包模型的独有推论,传统贸易模型都不含有这一条。
本国规模 | 市场结构 | 贸易政策 | gains from trade | 附注 |
---|---|---|---|---|
小国 | perfect competition | import tariff | 本国生产者受益,本国消费者受损,政府获得财政收入。整体有 deadweight loss | 只对一个国家征收关税的 deadweight loss 比对所有国家征收关税时还要大。因为价格上升后,没有被征税的出口国白白占有了这部分利益,而本国关税收入却白白丧失了这一部分。 |
大国 | perfect competition | import tarif | 本国贸易条件改善,外国贸易条件恶化 | 大国存在 optimal tariff 的前提是不引起关税战 |
perfect competition | import quota | equivalent import tariff; quota rent 的分配 | ||
export quota | 出口企业获得 quota rent,有可能超过生产者剩余的减少 | 即自愿出口限制 | ||
小国 | 本国垄断生产者 | free trade | 来自进口品的竞争消除了本国厂商的垄断势力,市场就像完全竞争一样 | |
小国 | 本国垄断生产者 | import tariff | 存在无谓损失 | |
小国 | 本国垄断生产者 | import quota | 配额限制了进口数量,使本国生产者恢复了市场势力。无谓损失大于征收关税的情形 | |
外国垄断生产者 | import tariff | 外国产品价格下降,本国贸易条件改善。贸易条件改善的利得可能大于无谓损失。 | ||
小国 | export subsidies | 本国生产者受益,本国消费者受损,政府支付财政成本。整体有 deadweight loss | ||
大国 | export subsidies | 本国贸易条件恶化,外国贸易条件改善 | ||
production subsidies | deadweight loss 和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均小于 export subsidies | 同上 | ||
小国 | export tariff | 本国生产者受损,本国消费者受益,政府获得财政收入。整体有 deadweight loss | ||
大国 | export tariff | 本国贸易条件改善,整体损益可能为正 | 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外国整体利益受损,但外国生产者受益 |
deadweight loss
关税传导问题:关税率的变化会影响进口品的税前价格,改变本国贸易条件
关税率变化时,会在多大程度上传导到本国的消费者价格上
哪些因素影响了关税传导的幅度
optimal tariff
最优关税=1/外国出口供给弹性,外国出口供给越缺乏弹性,本国可以实施越高的最优关税
反对意见
支持意见
对小国而言,净损益为负。小国主要是出于财政目的征收出口关税。
对大国而言,净损益不确定。因为出口关税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如果贸易条件改善的效应大于无谓损失,净损益可以为正。
出口补贴:
小国实行出口补贴(须配合隔离国内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的无谓损失:
大国实行出口补贴(须配合隔离国内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的无谓损失:
dumping
Anti-Dumping Duty
按数量施加 quota 会造成出口品的品质升级
equivalent import tariff
quota rent
export quota,即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会提高世界市场价格。出口国企业可以获得配额租
大国的市场势力⇒最优关税
跨境外部性
公共产品⇒作为财政来源的关税
国内外部性⇒关税/补贴
中间选民理论
压力集团理论/集体行为理论,认为生产者比消费者更有动机组成压力集团展开游说活动,如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
,欧盟的农业补贴系统
中间产品制造商的游说倾向于降低最终产品关税
Trade Agreement 至少可以降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促进贸易的发展。
Article 1, General Most-Favoured-Nation Treatment:普遍最惠国待遇
Article 6,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倾销的确认
反倾销、反补贴的使用条件比 safeguard tariff 宽松得多,案例数也多得多
Article 11, General Elimin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trictions:普遍取消数量限制
Article 16, Subsidies:补贴必须公开,并力求消除
Article 17:规范国有企业
Article 19, Emergency Action on Imports of Particular Products:
Article 20,21:general exceptions
Article 24, Territorial Application—Frontier Traffic—Customs Unions and Free Trade Areas
Article 36-38: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关税减免,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没有野心的小国,会认同多边贸易自由化
世界霸主会大力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但不会让利太多
有赶超雄心的大国,对自己技术进步的速度有决心、有信心,会力图突破自由贸易原则的桎梏,以保护主义措施大力发展幼稚产业,实现赶超
总结:
成员之间降低贸易壁垒,且统一与非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
成员之间降低贸易壁垒,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不变。
FTA 中各国与非成员的贸易壁垒可能不同,造成非成员的商品经过其中最低的那个壁垒进入 FTA 后免税流动,事实上降低了所有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即损害了其中部分成员的关税主权。
rules of origin 限定了哪些货物能够在 FTA 中免税流动,一般要求这种货物必须有足够的 FTA 内增加值比例。
trade creation
: 成员国之间,原本自给自足的产品现在发生贸易,对两国均有利
trade diversion
: 原本从非成员国进口的商品,现在从成员国进口。非成员国的利益受损。进口国乃至整个贸易区的整体利益也可能受损(进口国虽然降低了进口成本,但丧失了原来的关税)
绝对利得
相对利得
反对区域一体化的一般是本区域有地区霸权野心的中等国家和域外大国,它们甚至可能结为同盟
提高经济效率
防止利益集团绑架贸易政策的制定
福利角度:最优关税
有条件的贸易保护(contingent protection)
产业发展角度
各方现期损益的加总分析只是一个幌子,几乎所有的贸易政策,除了(1)前现代社会的财政型进出口关税和(2)资源型垄断产业坐地起价的(自愿)出口配额,出发点都是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都是一种产业政策.
赶超型产业政策其实是一种储蓄/投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所产生的利润,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进入赶超型产业部门。如果不这样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所产生的利润更可能被消费掉——从这个角度看,产业政策是一种储蓄。财政支出进入赶超型产业部门后,(理想状态下)储备为赶超企业的技术和资本——从这个角度看,产业政策是一种投资。
一旦涉及储蓄/投资,就不能只关注当期得失,而必须用跨期思维来看待全生命周期的得失。所以,这些政策都存在一个代价和预期收益的权衡问题。
即,保护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在保护期内,被保护产业的技术/效率进步速度是否够快。银行和 VC 无法准确识别技术进步速度够快的企业和产业,政府也一样识别不出来。保护某行业的初衷,很多时候并非出于经济理性,而是战略决心:为了某种目的,必须保有和发展这个产业。如保护农业,是为了粮食安全和政权的存续。保护高技术产业,是为了抢占未来产业的战略制高点,本质上是对未来国家安全的一种风险投资。
产业保护型-进攻性,旨在摧毁他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储备/迭代平台
产业保护型-防御性,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尤其是就业)
财政收入型
垄断利润最大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