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IntroductionI The Real ModelI.A Supply SideI.A.1 technology/costI.A.2 SpecializationI.B Demand SideI.B.1 支出I.B.2 Trade BalanceI.C EquilibriumI.C.1 均衡解I.C.2 福利改善II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II.A Change in Relative SizeII.A.1 分工与相对工资II.A.2 相对工资变化幅度II.A.3 本国收入占世界收入份额II.A.4 贸易条件II.A.5 居民福利II.B Uniform Technical ProgressII.B.1 分工与相对工资II.B.2 相对工资变化幅度II.B.3 贸易条件II.B.4 居民福利II.C Technology DiffusionII.C.1 本国典型居民福利II.C.2 经济含义II.C.3 落后国的技术进步II.D Demand Shifts towards Domestic GoodsII.D.1 分工与相对工资II.D.2 本国收入份额II.D.3 福利II.E Unilateral TransfersIII Extensions of the Real ModelIII.A Exogenous Nontraded GoodsIII.A.1 模型的解III.A.2 Shift in Demand towards Nontrade GoodsIII.A.3 Unilateral TransfersIII.B Transport Costs: Endogenous Nontraded GoodsIII.B.1 SpecializationIII.B.2 DemandIII.B.3 EquilibriumIII.B.4 比较静态分析4.1 国家相对规模的变化4.2 运输成本的变化III.C TariffsIII.C.1 AssumptionIII.C.2 SpecializationIII.C.3 DemandIII.C.4 EquilibriumIII.C.5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5.1 一国单方面提高关税税率对相对工资的影响5.2 一国征收小量关税对福利的影响(最优关税率问题)5.3 两国以相同幅度征收小量关税IV Money, Wages and Exchange RatesIV.A Flexible Exchange RatesIV.A.1 AssumptionIV.A.2 EquilibriumIV.A.3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IV.B Fixed Exchange RatesIV.B.1 AssumptionIV.B.2 EquilibriumIV.B.3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IV.B.4 Dynamic AnalysisIV.B.5 DiscussIV.C The 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 under More General ConditionsIV.C.1 AssumptionIV.C.2 EquilibriumIV.C.3 货币存量即时的外生冲击3.1 贸易模式变化3.2 非贸易品占支出的份额与相对工资涨幅的关系3.3 的关系IV.C.4 货币存量缓慢的内生调整4.1 对实际量的影响4.2 再看货币存量的调整速度IV.D Sticky Money Wages I: Fixed Exchange RateIV.D.1 AssumptionIV.D.2 EquilibriumIV.D.3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IV.E Sticky Money Wages II: Flexible Exchange RateIV.E.1 AssumptionIV.E.2 EquilibriumIV.E.3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IV.F 两种汇率制度的比较IV.F.1 Consider a Demand Shift towards Domestic GoodsIV.F.2 固定汇率制下IV.F.3 浮动汇率制下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

    Dornbusch R, Fischer S, Samuelson P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67(5): 823-839.

    Introduction

    I The Real2 Model

    I.A Supply Side

    I.A.1 technology/cost

    设本国和外国在产业 z 生产每单位产品的劳动要素投入分别为 a(z)a(z)定义产业比较优势函数 A(z)a(z)/a(z),z[0,1]

    [0,1] 区间内的产品按照比较优势从大到小的顺序做降序排列,即产业编号 z 从 0 到 1 变化时,本国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小,则有 A(z)<0

    Comparative advantage(CA)是怎样定义的?

    在 Ricardo 的原始版本中,CA 被称为 comparative costs,对两 goods 相对生产成本进行跨国比较,即(在一国内要素价格跨产业一致的前提下) CA(i,j)a(i)/a(j)a(i)/a(j),其中 a() 为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

    有了 H-O 两要素模型以后,CA 转而被定义为两国 autarky 均衡时,对两 goods 相对价格进行跨国比较,即 CA(i,j)P(i)/P(j)P(i)/P(j)。比如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反复提及的 CA 就建立在这种定义上。

    共通的是

    • CA(i,j)>1 ⇒ 本国在 j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出口 j 进口 i
    • CA(i,j)<1 ⇒ 本国在 i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出口 i 进口 j

    回到 Ricardo style 的比较成本定义,在 DFS1977 中

    (1)CA(i,j)a(i)/a(j)a(i)/a(j)=a(i)a(i)a(j)a(j)=A(j)A(i)

    A() 函数从 CA 的定义中将两个商品各自剥离了出来,使衡量 CA 可以变为对两商品 A() 的值的比较:

    由于 continuum 是按照 A() 的大小降序排列的,A()<0,故 (i,j),i>j,有 A(i)<A(j)CA(i,j)>1. 即 continuum 中的任意两个商品相比,本国更倾向于出口序号小的商品,进口序号大的商品。

    由于 A() 具有这种性质:某商品的 A() 越大,本国越可能出口,外国越可能进口。因此可以将 A() 形象地称为比较优势函数,对每种商品定义一个不依赖于其他商品的值

    但标准的 CA 定义,必须是包含两种商品的

    I.A.2 Specialization

    设本国工资为 w,外国工资为 w,相对工资为 ωw/w,则产业 z 在本国专业化生产的条件为

    P(z)P(z)a(z)wa(z)wA(z)ω

    给定相对工资 ω,记 z~=A1(ω),则本国专业化生产的产业范围为 z[0,z~],外国专业化生产的产业范围为 z[z~,1].

    因此,从供给侧看,相对工资 ω↗ 会导致产业向外国的转移 z~↘。

    屏幕截图 2022-01-15 200914

    若产业 z 在本国生产(出口品),产业 z 在外国生产(进口品),记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term of trade)为

    TT(z,z)P(z)/P(z)=ωa(z)/a(z),z<z~<z.

    I.B Demand Side

    I.B.1 支出

    设两国有 identical tastes,且为 Cobb-Douglas 型效用函数,则每种产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常数。

    C(z) 为产品 z 的消费量,b(z) 为消费者对产品 z 的支出比例(即效用函数中 C(z) 的指数),则有 b(z)=P(z)C(z)/Yb(z)=b(z) 以及 01b(z)dz=1.

    定义两国消费者(both)对本国生产产品的支出比例(也是本国收入占全世界收入的份额)为 ϑ(z~)0z~b(z)dz,则对外国生产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1ϑ(z~),且有 ϑ(z~)=b(z~)>0.

    I.B.2 Trade Balance

    本国进口 IM=[1ϑ(z~)]wL,出口 EX=ϑ(z~)wL,则贸易平衡条件

    (2)[1ϑ(z~)]wL=ϑ(z~)wL

    可改写为 ω=ϑ(z~)1ϑ(z~)(L/L)

    定义贸易平衡曲线 B(z~;L/L)ϑ(z~)1ϑ(z~)(L/L). 由于 ϑ(z~)=b(z~)>0,易知 B(z~)>0. 因此 B(z~;L/L) 向上倾斜。

    因此,从需求侧看,产业向本国的转移 z~↗ 需要相对工资 ω↗ 来补偿3

    I.C Equilibrium

    I.C.1 均衡解

    将产业分工方程 A(z~)=ω 与贸易平衡方程 B(z~)=ω 联立,均衡时的相对价格 ω¯ 和专业化边界 z¯ 有唯一解,如 Figure 1 所示(该图不严密,横轴应为 z~ 轴而非 z 轴,下同):

    屏幕截图 2022-01-14 2135

    由求解过程可知,均衡解 (ω,z) 由以下几方面决定:技术 (a,a),偏好 (b,b) 和国家规模 (L,L)

    I.C.2 福利改善

    相比 autarky,贸易使得所有商品的价格下降或不变,给定 C-D 型需求,所有商品的消费量上升或不变,总福利必然提高。

    II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注:在比较静态分析中,假设产品市场远比要素市场灵活,即产业跨国转移的速度远大于工资调整的速度,允许工资调整不到位导致暂时的贸易不平衡。从而在两个静态均衡点之间,点的动态轨迹始终保持在 A(z̃)曲线上,沿着 A(z̃) 移动来调整,而非沿着 B(z̃;L/L) 移动。

    II.A Change in Relative Size

    L/L 一次性增加。则 B(z̃;L/L) 函数的值等比例增加,贸易平衡曲线从 Bo(z̃;L/L)B(z̃;L/L)的变化如 Figure 2 所示:

    屏幕截图 2022-01-14 214706

    II.A.1 分工与相对工资

    ω↗,z↘,相对工资增加,部分产业向国外转移。

    II.A.2 相对工资变化幅度

    由 Figure 2 可见,ω 变化的比例小于曲线上移的比例,即 ω̅ω̅<(LL)LL

    II.A.3 本国收入占世界收入份额

    ϑ(z̃)>0,由 z↘可知 ϑ(z̃)

    II.A.4 贸易条件

    TT(z,z)=ωa(z)a(z)ω↗而↗,本国贸易条件改善,外国贸易条件恶化。

    II.A.5 居民福利

    II.B Uniform Technical Progress

    设外国技术水平经历了 uniform progress, 即 a(z) 等比例地减少(各产业等比例的技术进步),则产业分工方程 A(z̃)=ωA(z̃) 函数的值等比例下降,从而曲线下移。

    屏幕截图 2022-01-14 223235

    II.B.1 分工与相对工资

    z<z,外国技术进步使本国丧失一些比较优势,部分产业向国外转移。

    起初工资水平尚未调整,但产业分工已经调整,均衡点 E 先水平左移到新曲线 A(z) 上,存在贸易赤字,再沿着 A(z) 慢慢下滑到新的均衡点 E,贸易复归平衡,有 ω<ω,相对工资下降。

    II.B.2 相对工资变化幅度

    由图可见,ω 变化的比例小于曲线下移的比例,即 |ω/ω|<|a(z)/a(z)|

    II.B.3 贸易条件

    TT(z,z)=ωa(z)a(z),因分子变小的比例小于分母变小的比例,故 TT(z,z)

    本国贸易条件改善,外国贸易条件恶化。

    II.B.4 居民福利

    II.C Technology Diffusion

    设本国为技术先进国,起初有 A(z)>1,z[0,1]

    考虑极端情况:本国技术向外国扩散使两国技术趋同,最终 a(z)=a(z),z[0,1],从而 A(z)=1,z[0,1],并达到新均衡 E,此时必有 ω¯=1

    屏幕截图 2022-01-15 100239

    II.C.1 本国典型居民福利

    外国与本国的技术和工资完全相同,则价格完全相同,再无贸易的必要。两国都将自给自足,生产所有的产品。本国从开放变为封闭,又没有技术进步,福利必然恶化。

    II.C.2 经济含义

    落后国完全获得先进国的生产技术,会对先进国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II.C.3 落后国的技术进步

    对比 II.B.4 与 II.C.2 的结论,可知落后国的技术进步对先进国的福利影响是不确定的,有些形式的技术进步是双赢的,有些形式的技术进步会造成先进国福利的恶化 。

    区别在于,落后国的技术进步更多地发生在什么部门。若进口部门的技术进步更大,则先进国的福利有可能恶化。

    II.D Demand Shifts towards Domestic Goods

    假设有需求变化 from high z commodities toward low z commodities. 即 z 值较小的 b(z) 上升,z 值较大的 b(z) 下降。

    ϑ(z~)0z~b(z)dz 曲线在 z~ 较小时斜率变高,在 z~ 较大时斜率变低,因此会比之前向上凸,更快地积累到1——从而贸易平衡曲线 B(z~;L/L)ϑ(z~)1ϑ(z~)(L/L) 的位置上移(但并非等比例上移),如下图。

    屏幕截图 2022-02-04 085837

    II.D.1 分工与相对工资

    同 II.A.1,ω↗,z↘,相对工资增加,部分产业向国外转移。

    II.D.2 本国收入份额

    ϑ(z)=wL/(wL+wL)=11+(LL)/ω̅,因ω↗而↗

    ϑ(z~)0z~b(z)dz,之所以不像 II.A.3 那样,由 z↘便可知 ϑ(z)↘,是因为 b(z) 变了,ϑ(z̃) 函数的形状也变了。

    II.D.3 福利

    同 II.A.5,可知本国消费者购买的所有产品的数量,或者不变,或者增加;外国消费者购买的所有产品的数量,或者不变,或者减少。

    但福利是不确定的,因为效用函数中各商品消费量的指数变化了4

    II.E Unilateral Transfers

    设外国对我国有一笔转移支付 TR,则本国进口为 IM=[1ϑ(z̃)](wL+TR),出口为 EX=ϑ(z̃)(wLTR),国际收支平衡条件为 EXIM+TR=0,即 [1ϑ(z̃)](wL+TR)=ϑ(z̃)(wLTR)+TR

    该式与 (2) 完全等价,故解也完全相同。因此,单纯购买力的转移不会引起相对工资和贸易条件的任何变化(这与现实不符5直观解释:因为需求完全一致,购买力的转移并不会导致产品相对需求的变化,也就不会引起对两国劳动力的引致需求变化)。当然,本国居民因额外得到一笔收入而福利改善,外国居民有相应的福利恶化。

    III Extensions of the Real Model

    有太多贸易事实,是基本模型无法解释的,因此要对其进行扩展。

    III.A Exogenous Nontraded Goods

    III.A.1 模型的解

    设存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均符合 C-D 型需求。消费者对贸易品的总支出比例为 k01b(z)dz<1

    则两国消费者对本国生产贸易品的支出比例为 ϑ(z̃)=0z̃b(z)dz,对外国生产贸易品的支出比例为 kϑ(z̃),对非贸易品的支出比例为 1k

    IM=[kϑ(z̃)]wLEX=ϑ(z̃)wL,贸易平衡条件为 [kϑ(z̃)]wL=ϑ(z̃)wL,可改写为

    (3)ω=ϑ(z̃)kϑ(z̃)(L/L)

    将其与产业分工方程 A(z̃)=ω 联立,即可解得均衡时的相对价格 ω 和专业化边界 z。易知,该解的结构、性质与 I 中的 real model 相同,都由技术、需求和相对规模三个因素决定。

    III.A.2 Shift in Demand towards Nontrade Goods

    需求向非贸易转移,则对贸易品的支出比例 k↘,那么,贸易品中哪些品种的支出份额下降呢?以下讨论三种情况:

    1. z 值较大的 b(z) 下降,z 值较小的 b(z) 不变

      1. ϑ(z)=0zb(z)dz 不变,则 ϑ(z)kϑ(z)(L/L)k↘而↗,即 B(z̃)=ϑ(z~)kϑ(z~)(L/L) 曲线z比原来的曲线高,因此应有 ω↗和 z↘.
      2. 即偏好由外国出口品向非贸易品的转移,导致本国相对工资上升、临界产业向国外转移。
    2. z值较小的b(z)下降,z值较大的b(z)不变

      1. k 下降,ϑ(z)=0zb(z)dz 也下降,且下降的绝对规模一致,则 kϑ(z¯) 不变,从而 B(z̃) 曲线在 z 处比原来的曲线低,因此应有 ω↘和 z
      2. 即偏好由本国出口品向非贸易品的转移,导致本国相对工资下降、临界产业向国内转移。
    3. 所有的 b(z) 等比例下降

      1. 则所有的 b(z)ϑ(z̃) 包括 k 变化的幅度是一致的,从而 B(z̃) 曲线不变,均衡解也不变。

    III.A.3 Unilateral Transfers

    设本国收到外国 wT 的转移支付(外国人均负担 T),则国际收支平衡条件 EXIM+TR=0 可以化为 [kϑ(z̃)](wL+wT)=ϑ(z̃)(wLwT)+wT

    进一步化简为 ω=1kkϑ(z̃)(T/L)+ϑ(z̃)kϑ(z̃)(L/L)

    与 (3) 式相比,该曲线在每一个 z̃ 取值都更高,即转移支付使 B(z̃) 曲线上移了,故有 ω↗和 z↘. 本国相对工资上升,贸易条件改善6

    加入非贸易品的分析证实了一个传统观点:转移支付会影响贸易条件7

    III.B Transport Costs: Endogenous Nontraded Goods

    Iceberg transport cost: 设货物到达系数 g(z)=g,z[0,1]. 贸易者为了盈亏平衡,到岸价必须是离岸价(生产成本)的 1/g.

    通常令 τ1/g 以简化符号。

    III.B.1 Specialization

    本国生产范围:本国产品成本低于外国产品到岸价,即

    wa(z)(1/g)wa(z)ωA(z)/g

    外国生产范围:外国产品成本低于本国产品到岸价,即

    wa(z)(1/g)wa(z)ωA(z)g

    屏幕截图 2022-01-15 202507

    如 Figure 3,给定相对工资 ω,则本国生产范围为[0,z~],外国生产范围为[z~,1];从而本国进口范围为[z~,1],本国出口范围为[0,z~],非贸易范围为[z~,z~]. 其中

    z~=A1(gω)

    z~=A1(ω/g)

    且有

    dz~/d(gω)=1/[d(gω)/dz~]=1/[A(z~)/dz~]=1/A(z~)<0

    dz~/d(ω/g)=1/[d(ω/g)/dz~]=1/[A(z~)/dz~]=1/A(z~)<0

    III.B.2 Demand

    记本国居民对本国生产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λ,对本国进口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1λ;外国居民对外国生产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λ,对本国出口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1λ。其中

    λ=0z~b(z)dz

    λ=z~1b(z)dz=10z~b(z)dz

    由于通过产业分工方程可将 z~z~ 都表示为 ω 的函数,因此 λλ 事实上也都是 ω 的函数:

    dλ/d(gω)=dλ/dz~dz~/d(gω)=b(z~)/A(z~)<0

    dλ/d(ω/g)=dλ/dz~dz~/d(ω/g)=b(z~)/A(z~)>0

    III.B.3 Equilibrium

    贸易平衡方程为

    (4)(1λ)wL=(1λ)wL

    可以将其改写为

    (5)Φ(ω)φ(ω;L/L,g)ω=0

    其中 φ(ω;L/L,g)1λ1λLL,且由 dλ/d(gω)dλ/d(ω/g) 的符号可知 φ/ω<0,从而 Φ(ω) 单调递减。

    故上式有唯一解 ω(L/L,g)8,即为均衡时的相对工资,进而可确定均衡时的贸易模式和非贸易品范围(内生的!)。

    III.B.4 比较静态分析

    4.1 国家相对规模的变化

    L/L 为自变量,将 (5) 改写为关于 L/L 的复合函数形式,即令 Φ(L/L)φ(ω(L/L),L/L)ω(L/L)=0,则有

    dΦd(L/L)=φωdωd(L/L)+φ(L/L)dωd(L/L)=(φω1)dωd(L/L)+1λ1λ=0

    (1λ)/(1λ)>0,φ/ω<0,故必有 dω/d(L/L)>0.

    因此,国家相对规模变化对均衡工资的影响与 II.A 相同,即 (L/L)↗时,有 ω↗和 z↘、z↘。外国相对规模变大会导致本国相对工资上升、进口范围增加、出口范围减少。

    屏幕截图 2022-01-15 211651

    4.2 运输成本的变化

    将 (5) 改写为关于 g 的复合函数的形式,即令 Φ(g)φ(ω(g),g)ω(g)=0,则有

    dΦdg=φωdωdg+φgdωdg=(φω1)dωdg+(1λ)ωg2dλd(ω/g)+(1λ)ωdλd(gω)(1λ)2LLφ/g=0

    dλ/d(gω)<0dλ/d(ω/g)>0,所以 φ/g 一项的正负无法确定,则 dω/dg 项的正负也无法确定。

    因此,运输成本变化时,均衡工资的变化方向不确定。

    III.C Tariffs

    III.C.1 Assumption

    No transport costs, but there are uniform tariffs rates of t and t.

    关税为 lump-sum 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返还成为居民收入的一部分。

    III.C.2 Specialization

    本国生产范围:wa(z)(1+t)wa(z)ωA(z)(1+t)

    外国生产范围:wa(z)(1+t)wa(z)ωA(z)/(1+t)

    屏幕截图 2022-01-15 214558

     

    给定相对工资 ω,则本国生产范围为[0,z~],外国生产范围为[z~,1]。从而本国进口范围为[z~,1],本国出口范围为[0,z~],非贸易范围为[z~,z~]. 其中

    z~=A1(ω/(1+t))

    z~=A1(ω(1+t))

    且有

    dz~/d(ω/(1+t))=1/A(z~)<0

    dz~/d(ω(1+t))=1/A(z~)<0

    III.C.3 Demand

    记本国居民对本国生产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λ,对本国进口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1λ;外国居民对外国生产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λ,对本国出口产品的支出比例为 1λ。其中

    λ=λ(ω/(1+t))=0z~b(z)dz

    λ=λ(ω(1+t))=z~1b(z)dz

    dλd(ω/(1+t))=dλdz~dz~d(ω/(1+t))=b(z~)A(z~)<0

    dλd(ω(1+t))=dλdz~dz~d(ω(1+t))=b(z~)A(z~)>0

    III.C.4 Equilibrium

    设本国居民的初始收入为 wL。其中,用于进口的支出为 (1λ)wL。由于这是包含了关税的总支出,故其中外国人收到的部分是 (1λ)wL1/(1+t),本国政府收到的部分是 (1λ)wLt/(1+t)。因关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关税转移支付给居民后,会形成本国居民的第二轮收入,而后相应地产生第二轮支出和第二轮关税,直至无穷。

    本国居民的总收入为 Y=wL+(1λ)wLt1+t+wL[t1+t(1λ)]2+=wLi=0[t1+t(1λ)]n=1+t1+tλwL

    加总所有外国人收到的金额,为本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余额:wL1λ1+t+wLt1+t(1λ)1λ1+t+wL1λ1+t[t1+t(1λ)]2+=wL1λ1+ti+1[t1+t(1λ)]n=1λ1+tλwL

    相应地,本国国际收支账户的贷方余额(也是外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余额)为 1λ1+tλwL

    国际收支平衡要求 1λ1+tλwL=1λ1+tλwL

    (6)ω=1λ1λ1+tλ1+tλLL

    定义 φ(ω;L/L,t,t)1λ1λ1+tλ1+tλLL,由 λλ 关于 ω 的导数知,φ/ω<0

    Φ(ω;L/L,t,t)φ(ω;L/L,t,t)ω 关于 ω 是单调递减的,故 (6) 式有唯一解 ω¯(L/L,t,t),进而可确定内生的贸易模式和非贸易品范围。

    III.C.5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

    5.1 一国单方面提高关税税率对相对工资的影响9

    t 为自变量,使用与III.B.4相同的方法,将 (6) 改写为关于 t 的复合函数形式,即令 Φ(t;L/L,t)φ(ω¯(t),t;L/L,t)ω¯(t)=0,则有

    dΦdt=(φω¯1)dω¯dt+1λ1+tλλ(1λ)ω¯1+tdλd(ω¯/(1+t))(1λ)2LLφ/t=0

    dλ/d(ω¯/(1+t))<0φ/t>0,故必有dω¯/dt>0. 即本国提高关税率可以改善相对工资和贸易条件。

    5.2 一国征收小量关税对福利的影响(最优关税率问题)

    屏幕截图 2022-01-16 065638

    初始条件:零关税 t=t=0λ+λ=1z¯=z¯.

    本国征收小量关税后:t 为大于零的无穷小量t=0λ+λ>1. 本国总收入从 wL 变为 Y=(1+t)/(1+tλ)wL,本国典型居民的收入变为 (1+t)/(1+tλ)w>w.

    购买一直由本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从 C(z)=b(z)wwa(z)=b(z)a(z) 变为 C(z)=b(z)wa(z)1+t1+tλw=b(z)a(z)1+t1+tλ, 则 C(z)C(z)=1+t1+tλ=1+(1λ)t>1,购买数量增加,z[0,z¯]

    购买一直由外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从 C(z)=b(z)wwa(z)=b(z)ω¯a(z) 变为 C(z)=b(z)(1+t)wa(z)1+t1+tλw=b(z)a(z)ω¯1+tλ,则 C(z)C(z)=ω¯ω¯11+tλ=1+ωωλt<1,购买数量减少,z[z¯,1]

    此处 ωωλt<0 可以用下一节 III.C 5.3 的方法证明。即由 (6) 可得 ω¯=1λ1λ(1+tλ)LL,取对数并微分,在 t 为无穷小量的条件下整理后有

    (1ω¯b(z¯)λλA(z¯))dω¯ω¯=(1ω¯b(z¯)λλA(z¯))λdt+ω¯b(z¯)λλA(z¯)λdt

    A(z¯)<0λdtλdt 之差 dλdt 为高阶小量,故有

    dω¯ω¯=λdt+ω¯b(z¯)λλA(z¯)ω¯b(z¯)λdt=λdtdλdt+ω¯b(z¯)λλA(z¯)ω¯b(z¯)λdt<λdt=λt<t

    由此还可知必有 z¯>z¯,因此本国的生产范围扩大了。

    购买原来由外国生产、现在由本国生产的产品数量从C(z)=b(z)ω¯a(z) 变为 C(z)=b(z)a(z)1+t1+tλC(z)C(z)=A(z)ω¯1+t1+tλz[z¯,z¯]. 在区间左端,C(z¯)C(z¯)=A(z¯)ω¯1+t1+tλ=1+t1+tλ>1;在区间右端,C(z¯)C(z¯)=A(z¯)(1+t)ω¯(1+tλ)=ω¯ω¯(1+tλ)=1+ωωλt<1. 因此该产品区间上购买数量的增减不确定,呈过渡状态。

    本国典型居民效用的对数为 lnU=01b(z)lnC(z)dz,则征收关税前后效用的增量为

    (7)lnU=lnUlnU=01b(z)lnC(z)C(z)dz=0z¯b(z)(1λ)tdz+z¯z¯b(z)ln(A(z)ω¯1+t1+tλ)dz+z¯1b(z)(ωωλt)dz

    注意到 [z¯,z¯] 范围内有 ω¯A(z)(1+t)A(z)ω¯,故有 A(z)[ω¯/(1+t),ω¯],从而有

    ln(A(z)ω¯1+t1+tλ)ln(ω¯ω¯11+tλ)=ωωλt

    ln(A(z)ω¯1+t1+tλ)ln(1+t1+tλ)=(1λ)t

    对于一个区间的积分,等号变成严格的不等号,因此有

    ΔlnU>(1λ)t0z¯b(z)dz+(Δω¯ω¯λt)z¯z¯b(z)dz+(Δω¯ω¯λt)z¯1b(z)dz=(1λ)tλ+(Δω¯ω¯λt)(λλ)+(Δω¯ω¯λt)(1λ)=(1λ)Δω¯ω¯+(λλ)t=(1λ)Δω¯ω¯Δλt=(1λ)Δω¯ω¯>0

    ΔlnU<(1λ)t0z¯b(z)dz+(1λ)tz¯z¯b(z)dz+(Δω¯ω¯λt)z¯1b(z)dz=(1λ)tλ+(Δω¯ω¯λt)(1λ)=(1λ)Δω¯ω¯

    因此本国消费者的福利改善。

    注意:征收关税后,对本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消费量增加了;但由于进口产品变贵,对外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消费量下降了。而且,原本的贸易模式改变了,本国开始生产原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上述三种对福利的影响分别体现为 (7) 式的第一、三、二项。讨论本国福利变化,关键在于,第一项的利得能否补偿第二项和第三项的损失。随着关税率 t 的提高,λ 迅速向 1 趋近10,第一、三项因包含 (1λ) 因子,重要性迅速下降;第二项损失覆盖的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从而这一负数项变得越来越重要,最终将使 lnU 由正转负。因此,关税较低时,本国具有一定的福利改善空间;但关税高到一定程度后,本国福利终将恶化。这就是最优关税率问题

    5.3 两国以相同幅度征收小量关税11

    由 (6) 知,当 t=t 时,ω¯=1λ1λ1+tλ1+tλLL

    取对数并微分,得

    dω¯ω¯=dλ1λ+dλ1λ+λdt+tdλ1+tλλdt+tdλ1+tλ=(11λt1+tλ)dλ+(11λ+t1+tλ)dλ+(λ1+tλλ1+tλ)dt

    dλ=dλd(ω¯/(1+t))(1+t)dω¯ω¯dt(1+t)2=dλdz¯dz¯d(ω¯/(1+t))(dω¯ω¯dt)=b(z¯)A(z¯)(dω¯ω¯dt),同理 dλ=b(z¯)A(z¯)(dω¯+ω¯dt),省略高阶小量后,上式化为

    dω¯ω¯=11λb(z¯)A(z¯)(dω¯+ω¯dt)+11λb(z¯)A(z¯)(dω¯ω¯dt)+(λλ)dt

    又因为起初无关税,故有 λ+λ=1,上式继续化为:

    dω¯ω¯=b(z¯)λA(z¯)(dω¯+ω¯dt)+b(z¯)λA(z¯)(dω¯ω¯dt)+(λλ)dt=(b(z¯)λA(z¯)+b(z¯)λA(z¯))dω¯+(ω¯b(z¯)λA(z¯)ω¯b(z¯)λA(z¯)+λλ)dt

    合并同类项后有

    (1ω¯b(z¯)λλA(z¯))dω¯ω¯=(1ω¯b(z¯)λλA(z¯))(λλ)dt

    因此

    (8)dω¯dt=(λλ)ω¯

    λ>λ 时,dω¯/dt>0;当 λ<λ 时,dω¯/dt<0. 即两国以相同幅度征收小量关税后,大国的相对工资提高。

    政策含义:即使考虑到可能的报复措施,大国的关税仍能改善贸易条件,小国则相反。

    IV Money, Wages and Exchange Rates

    IV.A Flexible Exchange Rates12

    IV.A.1 Assumption

    1. Flexible exchange rate and flexible money wages
    2. Constant expenditure velocity V,V
    3. 支出仅与持有的货币余额成正比,E=MV
    4. 不考虑capital flows,从而要求经常账户余额为零。

    IV.A.2 Equilibrium

    由国际收支平衡条件可知一国收入等于支出,则有 WL=MV, WL=MV,其中 W,W 为两国以各自货币计量的工资

    将汇率 e 定义为外汇的本币价格,则相对工资 ω=W/eW

    均衡时,e¯=1ω¯W¯W¯=1ω¯MVMVLL

    ω¯ 完全由 real model 决定,而后结合外生的货币量可得名义汇率 e¯

    IV.A.3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

    由 II 知(1)外国人口规模相对下降;(2)外国技术进步;(3)偏好向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转移;(4)外国关税率增加,都会使 ω¯↘,进而导致 e¯↗,即本国货币贬值。

    IV.B Fixed Exchange Rates13

    IV.B.1 Assumption

    1. 贵金属货币制度

      1. Fixed exchange rate
      2. 全世界货币总量恒定,M+e¯M=G¯
    2. 支出仅与持有的货币余额成正比,E=MV

    3. 两国 velocity 相等,V=V

    4. 不考虑 capital flows,但允许金属货币跨国流动,以维持固定汇率;经常账户余额可能不为零。

    IV.B.2 Equilibrium

    经常账户余额可能不为零,故一国收入可能不等于支出。但因 V=V,世界总支出为MV+e¯MV=V(M+e¯M)=VG¯ 是一个恒定值,与货币在两国之间的分配状况无关。

    分工完成后,有 z~=A1(ω)z~ω 为一对一的关系,从而 ϑ(z~) 可以改写为 ϑ(ω).

    由世界总支出可得两国收入:WL=ϑ(ω)VG¯,e¯WL=[1ϑ(ω)]VG¯

    两式相除得实际量之间的关系:

    (9)ω=WeW=ϑ(ω)1ϑ(ω)LL

    ϑ/ω<0,上式右边是 ω 的减函数,而左边是 ω 的增函数,故有唯一解 ω¯,代表 WW 的比例关系;再结合名义量之间的关系 G¯G¯ 曲线:WL+e¯WL=VG¯,即可解得 W¯W¯.

    DFS1977-figure-4

    因此,货币仍然是中性的,名义量并不会影响实际量。

    此外,在 IV.B.1 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无论 ω¯ 还是 W¯W¯,均与货币在两国之间的分配状况无关。

    IV.B.3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

    1. LL 同比例增加,ω¯ 不变,W¯W¯ 以相应比例减少。
    2. 由 II.D 知,对本国产品偏好的增强会增加 ω¯,进而有 W¯ 上升和 W¯ 下降。

    IV.B.4 Dynamic Analysis

    当一国收入不等于支出时,会造成贵金属货币的跨国传输。

    为了数学形式的简便,定义

    M¯ϑ(ω¯)G¯M¯[1ϑ(ω¯)]G¯/e¯

    则 IV.B.2 的均衡解显示,本国收入为 W¯L=ϑ(ω¯)VG¯=M¯V,外国收入为 e¯W¯L=[1ϑ(ω¯)]VG¯=e¯M¯V。无论货币在两国间分配的初始状况为何,M¯M¯ 表示无穷轮交易后货币分配的长期均衡结果14。从而两国收入与当前货币在两国之间的分配状况无关。

    每一轮,本国国际收支余额为 W¯LMV=(M¯M)V,这也是本国货币存量的变化速度 M˙,即

    (10)M˙=(M¯M)V

    由此可解得货币存量变化的动态轨迹

    M=M¯+(M0M¯)eVt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不仅汇率固定,相对工资、绝对工资、收入和贸易条件也都不变,只有支出和货币存量在变化。

    IV.B.5 Discuss

    上述极端结论依赖于很强的三个假设:(1)两国velocity相等;(2)两国taste一致,且为同位(可加)需求;(3)无贸易障碍。

    放松第一个条件:由 ω¯W¯W¯ 的推导过程不难发现,若 VV,尽管 ω¯ 等实际量仍与货币在两国之间的分配状况无关;但工资和价格的绝对水平将与货币在两国之间的分配状况有关。

    放松第二个条件:ω¯ 将成为货币分配状况的函数。

    放松第三个条件,加入贸易障碍:即为 literature 中经常 assert(词义:主张、宣称、断言,但尚未证实)的情况,IV.C 部分就是要用模型来证明这个猜想。

    IV.C The 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 under More General Conditions

    在 Hume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的通行版本中,一般认为,贸易赤字、金属货币外流的发生会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但在不存在非贸易品的 IV.B 中,货币存量在国家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并不会影响相对工资和贸易条件等实际量。本节讨论在更一般的模型中(存在非贸易品),货币存量在国家间重新分配的过程是否会影响相对工资和贸易条件。

    IV.C.1 Assumption

    设存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均符合 C-D 型需求,且消费者对贸易品的总支出比例为 k01b(z)dz<1。则消费者对本国生产的贸易品的支出比例为 ϑ(ω),对外国生产贸易品的支出比例为 kϑ(ω),对非贸易品的支出比例为 1k.

    1. Fixed exchange rate
    2. 支出仅与持有的货币余额成正比
    3. 两国velocity相等,V=V
    4. 不考虑 capital flows,但允许金属货币跨国流动,以维持固定汇率;经常账户余额可能不为零。

    IV.C.2 Equilibrium

    本国居民收入为全球对本国生产的贸易品的支出加上本国居民对本国生产的非贸易品的支出,即 WL=ϑ(ω)VG¯+(1k)MV;同理,外国居民收入为 e¯WL=(kϑ(ω))VG¯+(1k)e¯MV. 令 γM/G¯,则以上两式可写成

    WL=ϑ(ω)VG¯+(1k)γVG¯e¯WL=(kϑ(ω))VG¯+(1k)(1γ)VG¯

    两式相除,得

    (11)ω=ϑ(ω)+(1k)γkϑ(ω)+(1k)(1γ)LL

    等号左右关于 ω 分别为增、减函数,故可解得唯一的 ω¯=ω¯(γ),可见,当考虑了非贸易品,ω¯ 就成了货币存量分配状况的函数。

    用 III.B.4 的间接方法可证 ω¯/γ>0.

    或用直接法证明:

    换元,令 u=u(ω¯)=ϑ(ω¯)+(1k)γ,则 (11) 可化为

    lnω¯=lnuln(1u)+ln(L/L)

    两边微分得

    dω¯ω¯=1u(1u)[ϑdω¯+(1k)dγ]

    进一步整理,得

    (12)dω¯dγ=(1k)ω¯u(1u)+ϑϵ>0

    其中,ϵϑ(ω)ω 的弹性,即 ϵdlnϑdlnω=ϑωϑ>0

    再由名义量之间的关系 G¯G¯ 曲线

    (13)WL+e¯WL=VG¯

    可解得 W¯(γ)W¯(γ),它们也是货币存量分配状况的函数,因此可以写为W¯(γ)W¯(γ)

    IV.C.3 货币存量即时的外生冲击

    设在长期均衡(经常账户平衡,不存在货币跨国流动)的基础上,本国货币存量突然提高,即有 M↗、G¯↗、γ↗,则:

    3.1 贸易模式变化

    联立 (11)(13),有 ω¯↗、z¯↘ 和 W¯↗、W¯15,且 W¯/W¯>W¯/W¯

    经济含义:因本国货币存量突然增加,本国支出会突然增加,且由于非贸易品的存在,对本国生产产品需求的增长幅度大于对外国生产产品需求的增长幅度,进而对两国劳动力的引致需求增长幅度不一致,因此工资涨幅会不一致。相对工资的变化又会导致分工和贸易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短期内完成的。

    3.2 非贸易品占支出的份额与相对工资涨幅的关系

    由 (12) 知 dω¯dγ=(1k)ω¯u(1u)+ϑϵ,在长期均衡处有 γ=ϑ/k16,从而 u=γ,故 dω¯dγ=(1k)ω¯γ(1γ)+ϑϵ. 因此,在 γ 一定时,(1k) 越大,即 k 越小,则 ϑ(ω) 越小,ϵ 越小,从而 dωdγ 越大。

    经济含义:非贸易品占支出的份额 (1k) 越大,本国货币存量突增后 ω¯ 上升越多。

    3.3 M/MW/WW/W 的关系

    (11) 可化为 ω=u1uLL,代入 (13) 得 W=VG¯Lu=V(M+e¯M)Lu,故有

    dlnWdlnM=dln(M+e¯M)dlnM+dlnudlnM=γ+dlnudlnωdlnωdlnγdlnγdlnM

    其中

    dlnudlnω=ωududω=ωu[ϑ+(1k)dγdω]

    dlnωdlnγ=γωdωdγ

    dωdγ=(1k)ωγ(1γ)+ϑϵ

    dlnγdlnM=dlnMM+e¯MdlnM=1γ

    u=γ

    代入上式有

    dlnWdlnM=γ+dlnudlnωdlnωdlnγdlnγdlnM=γ+ωu[ϑ+(1k)dγdω]γωdωdγ(1γ)=γ+γ(1γ)u[1k+ϑdωdγ]=γ+(1k)γ(1γ)γ(1γ)+ϑϵ(1γ)<γ+1γ=1

    M/M>W/W>W/W.

    经济含义:本国非贸易部门的收入为 (1k)MV,使用的要素(劳动)数量为 (1k)MV/W,因 M/M>W/W,非贸易部门的雇员增加了;本国在进口产业 z 的进口数量为 b(z)MV/e¯Wa(z),因M/M>W/W,不仅进口商品种类增多,每种商品的进口数量也增大了。

    IV.C.4 货币存量缓慢的内生调整

    紧接上一小节,在贸易模式立即调整完毕后,货币存量开始在两国间缓慢地调整。即世界货币总量不再变化,但在两国之间的分配发生变动,经历一个动态变化路径。

    4.1 对实际量的影响

    ω¯=ω¯(γ)ω¯/γ>0,在调整过程中,贸易赤字国(γ↘)伴随有实际工资下降(ω¯↘)、贸易条件恶化、名义工资的下降(W¯17)和收入的下降——这与传统观点是一致的。

    4.2 再看货币存量的调整速度

    M˙=WLMV

    该一阶导数本身仍为货币量 M 的函数,对 M 微分得

    dM˙/dM=V(1WLMVdlnWdlnM)

    δWLMVdlnWdlnM,则上式可化为 dM˙/dM=V(1δ). 可证 δ(0,1)

    WLMV=ϑ(ω)VG¯+(1k)γVG¯γVG¯=ϑ(ω)+(1k)γγ=uγ, δ=uγdlnWdlnM=uγdlnWdlnωdlnωdlnγdlnγdlnM

    其中由 (13) 知 W=VG¯Lu, 故

    dlnWdlnω=dlnWdlnudlnudlnω=ωududω=ωu[ϑ+(1k)dγdω], γ=MG¯, dlnγdlnM=1, 再结合 (12) 得

    (14)δ=uγωu[ϑ+(1k)dγdω]γωdωdγ1=1k+ϑdωdγ=1k+ϑ(1k)ωu(1u)+ϑϵ=(1k)u(1u)u(1u)+ϑϵ

    再加上 u=ϑ(ω)+(1k)γ(0,1),可知 δ(0,1)

    IV.B.4 中 dM˙/dM=d(M¯M)V/dM=V,而本节存在非贸易品时 dM˙/dM=V(1δ),δ(0,1),由此可知:货币存量偏离得越大,货币流动的规模越大;但相对于不存在非贸易品的情况,存在非贸易品时货币流动的规模有所减小,即货币存量的调整速度有所减慢18

    当货币存量的初始偏离 |M0M¯| 相对于长期均衡水平 M¯ 仅为小量时,γγ¯=ϑ/k,则 uγ¯δ(1k)γ¯(1γ¯)γ¯(1γ¯)+ϑϵ,其中 γ¯M¯/G¯. 可见:(1)长期均衡时两国货币存量越接近,即 γ¯ 越接近0.5时,δ 越大,货币存量调整的速度就越慢;(2)非贸易品占支出的份额 (1k) 越大,δ 越大,货币存量调整的速度就越慢。

    IV.D Sticky Money Wages I: Fixed Exchange Rate

    IV.D.1 Assumption

    1. Fixed exchange rate
    2. 全世界货币总量恒定,M+e¯M=G¯
    3. 支出仅与持有的货币余额成正比
    4. 两国velocity相等,V=V
    5. 不考虑capital flows,但允许金属货币跨国流动,以维持固定汇率;经常账户余额可能不为零。
    6. 黏性工资:充分就业后,工资可以向上调整;但工资不能向下调整。存在失业现象。
    7. 不存在非贸易品。

    IV.D.2 Equilibrium

    LL¯ 来标识各国就业水平(小于等于要素禀赋量),YY 分别表示名义收入,则 G¯G¯ 曲线现在是:

    VG¯=Y+e¯Y=W¯L¯+e¯W¯L¯

    注意:固定汇率 e¯、黏性工资 W¯W¯ 都是外生的,从而相对工资 ω¯ 也是外生的;内生变量为 LL¯YY

    两国收入为

    Y=ϑ(ω¯)VG¯

    e¯Y=[1ϑ(ω¯)]VG¯

    OR 曲线现在是

    Y/e¯Y= ϑ(ω¯)/[1ϑ(ω¯)]ξ(ω¯)=ξ(W¯/e¯W¯),ξ(ω¯)<0

    OR 曲线与 G¯G¯ 曲线联立可解得均衡时的两国就业水平 L¯L¯.

    DFS1977-figure-5

    IV.D.3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

    若外国名义工资 W¯↗,则 ω¯↘,ξ(ω¯)↗,结果如上图,本国名义收入增加、就业增加,外国名义收入下降、就业下降。此外,

    还会在短期内引起本国贸易盈余、金属货币流入19

    特别地,若 W¯ 增加1%,即使 e¯Y 不变,L¯ 都会下降1%;但 e¯Y 还会下降,故 L¯ 会下降超过1%。即 dlnW¯+dlnL¯<0.

    IV.E Sticky Money Wages II: Flexible Exchange Rate20

    IV.E.1 Assumption

    1. Flexible exchange rate
    2. 支出仅与持有的货币余额成正比
    3. 两国velocity相等,V=V
    4. 不考虑 capital flows,通过汇率的灵活调整,使经常账户余额为零
    5. 黏性工资:充分就业后,工资可以向上调整;但工资不能向下调整。存在失业现象
    6. 不存在非贸易品。

    IV.E.2 Equilibrium

    因经常账户平衡,两国收入等于支出,即有 W¯L¯=M¯V,从而就业水平由外生的货币量决定:L¯=M¯V/W¯,L¯=M¯V/W¯.

    本国进口为 IM=[1ϑ(ω)]M¯V,出口为 EX=ϑ(ω)M¯V,则贸易平衡条件为 [1ϑ(ω)]M¯V=ϑ(ω)M¯V

    由此可解得均衡的相对工资 ω¯(M,M¯),且 ω¯/(M/M¯)<0,从而有

    e¯(M,M¯)=1ω¯(M,M¯)W¯W¯

    IV.E.3 Comparative Statics Analysis

    若外国货币量 M¯↗,则有 L¯↗,M/M¯↘ 和 ω¯↗.

    若只有 W¯ 增加,则由于 dlnW¯+dlnL¯=0L¯ 的降幅比固定汇率时低。

    IV.F 两种汇率制度的比较

    IV.F.1 Consider a Demand Shift towards Domestic Goods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ϑ(ω) 上移,从而 ξ(ω¯) 增加,OR 曲线向上旋转,从而本国就业增加、外国就业减少。需求的变化由就业的变化完全地显示出来。

    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因 M¯V/W¯ 不变,就业不会发生变化。需求的变化完全体现为贸易条件(相对工资)和汇率的改变。汇率成为保护就业的一层安全网。

    IV.F.2 固定汇率制下

    粘性工资模型中相对工资外生(由于工资和汇率刚性),就业水平内生。

    充分就业模型中就业水平外生(等于禀赋),相对工资内生。

    IV.F.3 浮动汇率制下

    粘性工资模型中就业水平外生,相对工资内生。

    充分就业模型中就业水平外生(等于禀赋)、货币存量外生,相对工资内生。


    1 为了易于数学处理,令 n​,使产品集成为一个连续统(continuum)。
    2 与 monetary 相对,强调未加入货币因素。
    3 z~​​↗意味着出口产品范围增加、进口产品范围下降,使得 ϑ(z~)​​↗和 1ϑ(z~)​​↘,从而出口增加、进口下降,必须靠相对工资 ω​​ 的上升的补偿,才能重新维持贸易平衡)。
    4 一个粗略地数值说明:假设本国消费者原本消费本国生产的产品A 2个单位,在效用函数中的指数为1/5;外国生产的产品B 3个单位,在效用函数中的指数为4/5。后来消费本国生产的产品A 仍为2个单位,但在效用函数中的指数变为4/5;外国生产的产品B 4个单位,在效用函数中的指数为1/5。即使所有商品的消费量都未减少,总效用还是从1562​​减少到了654​​。
    5 如果两国偏好并不相同,本国需求更偏向本国商品,即在 z 较小时 b(z)>b(z),而在 z 较大时 b(z)<b(z),从而 ϑ(z~)0z~b(z)dzϑ(z~)0z~b(z)dz 累积地更快,有 ϑ(z~)>ϑ(z~),z~,则转移支付会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见 Dekle, Eaton and Kortum (2007).
    6 直观解释:购买力在两国之间转移,对贸易品的需求在转移前后没有变化,区别就在于对非贸易品的需求。转移支付后,全世界对外国非贸易品的需求下降,对本国非贸易品的需求上升。引致效果为,对外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对本国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但本国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了,故必须有相对工资的上涨,才能抵销这种对本国劳动力引致需求的增加。
    7 俄林和凯恩斯对于一战德国战争赔款的争论:凯恩斯认为巨额战争赔款会损害德国的贸易条件,使其经济雪上加霜,因而战胜国联盟所提出的赔款条件不应太苛刻;俄林则认为,跨国转移支付虽然使德国人的开支减少,但获得赔款的国家的开支增加,一增一减不改变对德国产品的总需求,故德国的贸易条件不会因为战争赔款而受到损害。在 II.E 的讨论中,没有非贸易品,符合俄林的观点。本节中加入非贸易品的扩展后,支持凯恩斯的观点。
    8 通过产业分工方程,φ​​​​​ 中包含的λ​​​​​、λ​​​​​都已经表示为 ω​​​​​ 的函数,因此(4)形式的贸易平衡方程中已经包含了产业分工方程。
    9 不考虑外国可能的报复措施。
    10 当关税率 t 时,必有 A(1)(1+t)>A(0),即 A(z)(1+t) 曲线的最低点高于 A(z) 曲线的最高点,从而无论 ω¯ 为何值,必有 λλ 至少一个为1,进而由国际收支平衡条件知 λ=λ=1,从而两国之间没有贸易,变为封闭经济。则本国居民购买一直由本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不变,购买原来由外国生产、现在由本国生产的产品数量变少,必有福利恶化。
    11 模拟贸易战的情形。
    12 默认fiat money制度。
    13 固定汇率将导致经常账户余额不为零,结合 fiat money regime 会产生外汇储备和国际借贷现象,导致跨期最优化问题,在数学上不易处理。故默认贵金属货币制度,以避免出现国际借贷。
    14 此时两国收入等于支出,国际收支平衡,不会再有贵金属的跨国传输。
    15 (13​​) 消去 W​​ 有 (e¯L/V)W=(kϑ)(M+e¯M)+(1k)e¯M​​,因M​​↗、ω¯​​↗、ϑ(ω)​​↘,必有 W​​↗.
    16 长期贸易平衡条件:(kϑ)M¯V=ϑe¯M¯V,即 (kϑ)γ¯G¯V=ϑ(1γ¯)G¯V,故有 γ¯=ϑ/k.
    17 由 (13​​) 可知,当 G¯​​ 不变时,ω¯​​↘W¯​​↘ 且 W¯​​↘.
    18 例如,相对于长期均衡水平,货币存量初始偏离的程度为 |M0M¯|​,偏离程度下降为 |M0M¯|/2​ 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不存在非贸易品时,半衰期为 τt​;存在非贸易品时,半衰期为 τnt​,则 τnt>τt​.
    19 本国收入增加了,但货币量还没来得及变化,从而支出还没变化。因此在货币存量调整完毕之前,会有货币的流入。
    20 Fiat money制度,货币量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