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1

1.1 理论创新

Trade theory 还未能 cover 许多 basic facts:

  1. 随距离的增加,trade volume 急剧减少
  2. 不同地区的物价不同,相距越远的地区之间差别越大
  3. 要素报酬在各国之间相差甚远
  4. 各国相对生产率跨产业的异质化程度很高

前两项表明地理因素2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后两项表明各国在使用不同的技术(反映绝对优势)。很多文献分别讨论了上述特征,但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框架以涵盖所有这些 facts。

我们提出了一个包含地理特征的李嘉图模型。该模型综合了作用相反的两种因素:促进贸易的比较优势和抑制贸易的地理障碍(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这个广义的地理障碍反映了运输成本、关税与配额、延误以及与远方交易对象谈判的不便等因素。

该模型给出了双边贸易额与 (1) 各国价格水平对一价定律3的偏离和 (2) 技术和地理障碍之间关系的简单表达式。通过这两个关系,我们可以估计需要的参数,来解出模型的均衡解,并观察该均衡对各种冲击的反应。

此处指 (25) 式,左边为双边贸易额的某种变形,右边为(1)价格指数和(2)技术与地理障碍。

本文的出发点是 Dornbusch et al. (1977)\(2 \times n \times 1\) 李嘉图模型。我们引入了表征技术异质性的概率公式,通过这个技巧,我们扩展出一个多国模型,并且这些国家受到地理障碍的分离。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将地理特征纳入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这个框架不仅是易处理的,而且是灵活、易扩展的。

我们的模型的另一个特点是,它能够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识别出中间品贸易的重要性。中间品贸易的大量存在使贸易对要素成本和地理障碍变得更加敏感。因此,通过对投入品成本的影响,地理因素在贸易模式的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研究结论

我们使用 1990 年 19 个 OECD 国家的制造业双边贸易截面数据4来估计我们的模型。待估计的参数分别为:(1)决定绝对优势的技术水平;(2)决定比较优势大小的技术异质程度;(3)地理障碍。借助双边贸易流量、各国价格、地理因素和工资等多种原始数据,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估计了这些参数。

参数估计使我们能够求解模型的一般均衡,以便定量地讨论以下反事实情形:

  1. 贸易的利得。毫不奇怪,所有国家都从更自由的世界贸易中受益,但小国比大国获益更多。在反事实模拟中,zero barrier 的”零重力”状态相对于现实状态的获益程度,要大于无穷大地理障碍的 autarky 状态相对于现实状态的受损程度,表明我们的现实世界更接近 autarky 而非 zero barrier.
  2. 技术和地理如何决定专业化(分工)模式(详见程序部分的讨论
  3. 一国技术进步导致的福利增长通过贸易向全世界扩散的分布。本国的技术进步几乎可以提高所有国家的福利。但是,只有临近本国且可以灵活缩减制造业规模的国家,其福利改善程度能够接近本国。
  4. 关税削减的影响。几乎每个国家都受益于多边贸易自由化,但若美国单方面降低关税,则会蒙受损失。根据区域内部劳动力流动情况,欧洲区域一体化有可能通过贸易转移效应损害部分成员国,或通过贸易条件的恶化损害附近的非成员国。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传统的)李嘉图模型很少作为贸易流量实证分析的基础,可能是因为它的标准公式掩盖了数据的许多一阶特征(如多个国家、多种产品、中间品贸易、地理障碍)。

更活跃的前沿实证研究包括:(1)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2)国际经济的 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3)用要素禀赋或 H-O-V(Heckscher-Ohlin-Vane) 模型解释贸易。以下是本文与这三种研究路径的关系:

  1. 我们的理论表明,双边贸易额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引力方程的结构,即贸易流量与距离和双边贸易伙伴国的 GDP 有关。考虑到引力方程在解释数据方面的成功,我们模型的这一特征可以视为对引力方程的一个实证补充。但是,为了进行反事实研究,我们必须深入到引力方程的表象之下5,揭示若干结构参数——这些参数决定了技术和地理在贸易中的作用
  2. 与 CGE 模型一样,我们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分析贸易流量,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政策实验。但我们的设定比典型的 CGE 模型更简单。一方面,CGE 模型通常将每个国家的商品视为独特的,继而引入可分离偏好(D-S 型垄断竞争的基础就是可分离偏好),如 Armington (1969)。与此相反,我们采用李嘉图方法来定义一组独立于国家的商品集,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由比较优势决定。
  3. 我们的方法与基于 H-O-V 模型的实证方法不太一样。H-O-V 模型关注的是要素禀赋和专业化模式之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往往忽视了区位(通过忽视贸易成本)、技术(通过假设全球技术是相同的)和双边贸易额(因为模型不能给出对它们的预测)等因素。我们则使用了李嘉图式假设,即劳动力是唯一无法跨国流动的要素。原则上可以通过引入其他不可跨国流动的要素,来贯通这两种方法。

1.4 全文结构

为了聚焦于模型最新奇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与数据的关系,我们以一种不太标准的顺序展开我们的分析。

第二部分,首先将投入成本作为外生变量,在此条件下设定我们的贸易模型。它能够导出双边贸易流量与价格、地理障碍、技术水平和投入成本的关系。

第三部分,我们对贸易-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四部分,我们完善了模型,将投入成本作为内生变量。

有了完整模型后,第五部分使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来估计模型参数。

第六部分使用量化模型来探索上文列出的反事实情境。

第七部分是结论。

参考文献

Dornbusch R, Fischer S, Samuelson PA.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STOR; 1977;67(5):823–39.

  1. 国际贸易领域的前沿文献,大多可以追溯到两大经典模型:Melitz 模型和 EK 模型。↩︎

  2. 从李嘉图到 H-O 的经典贸易模型,都不包含现实地理因素。虽然 DFS1977 引入了冰山成本,但由于 DFS1977 是两国模型,该成本系数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体现国家对之间地理关系的异质性。因此,DFS1977 并没有真正引入地理障碍。↩︎

  3. 此处的原文是“购买力平价”,而论文结论部分使用的却是“一价定律”。当然,购买力平价是一价定律的一篮子(商品)版本,但考虑到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为了不至于让人误解此处有汇率含义,还是改为“一价定律”更好。↩︎

  4. 制造业贸易在 OECD 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中的占比达 75% 以上。↩︎

  5. 引力方程是一种缺乏微观基础的唯象模型,仅方便实证检验。EK2002 为它建立了一种微观基础。↩︎